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强和斑鸠 又到毕业季 春风里的一些诗意 儿童诗四首 五月的风 家有“书香” 童年听书 也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7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7
【杏坛随笔】

也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 朱年强 朱玉磊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出自韩愈的《师说》。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的开篇即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将传道放在首位,强调“道”之于“师”的重要意义,对学生来说,老师是帮助他传承先贤之道、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人。从学生立场阐述为学者如何择师、如何坚定从师之志,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向道、向善之志,鼓励学生从师而学。韩愈认为,唯自尊者才能尊师,只有学生内心有积极主动的从师向善之志,才能做到尊师。《老子》第二十七章有“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的论述,意思是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其借鉴的对象,再聪明也会陷于糊涂。因此,尊师的最高境界是坚定的笃学之志。这就提出了一个尊师的新理念。

《师说》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其对新型师生关系的阐述。韩愈提出,在唤醒学习者自尊、激励其奋进中循循善诱,以自尊为本的尊师才能破除门户意识,建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师生关系,“道”成为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韩愈还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生关系摆脱了身份、地位、年龄的羁绊,师生成为相互砥砺的精神同道。在从师的问题上,韩愈提出“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是一种开放、活泼、与时俱进的师生关系。在我国历史上,有“一字之师”“但责我者为我师”的记载,也说明了“师”的普适性和“师”“生”关系的开放性,在更广更深的意义上体现了师道的传承。

韩愈提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建立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不断发展的具有主体性格的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过程,双方通过对话、交流、合作而相互影响、相互成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不一定比老师差,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这是一种相互转化的师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孔子提出“当仁不让于师”的观点,从侧面说明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也是当今提倡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师不必拘泥于“师道尊严”,要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胸怀和雅量。只有这样,才能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

韩愈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倡导,不仅体现在文章中,而且体现在招收后学、奖掖后进等方面。韩愈和韩门弟子多数不是在学校形成的师生关系,他们能成为师生,是基于共同的求道之志,是亦师亦友、相互砥砺的求道。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写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意思是一个人能够流芳百世,为人师表,一句话能够成为天下人的典范,对韩愈为文、为师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弟子眼中,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弟子们崇拜和敬仰他,从而形成了既严格要求又融洽相敬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民主平等,其基本前提是教师自身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美德、“因材施教”的教育艺术。新型师生关系的外在表现是“敬而不远,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外在反映是“课上似同学,课下似兄弟”,在“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以充满智慧、文化和生命含量的“好雨”,悄然潜入学生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曲阜市教体局 曲阜市第一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