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在手 一生无忧 山东职业教育奔向“人人成才”新高地
【总编说】 5月11日,2025年全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济南举行。今年的活动周主题是: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从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到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我省坚持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职业教育各项标志性成果稳居全国前列,打造了“职教改革看山东”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今年,我省又被确定为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试点省份,全口径开展试点任务,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征途上,山东职业教育正肩负新的使命、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
在人形机器人舞蹈展示、浪潮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展示、智能驾驶汽车、宇树机器人等项目前,大批观众驻足观看;舞狮、扎染、漆扇、葫芦烙画、传统中医推拿等非遗项目受到观众的热捧;驻济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师生风采展示以及校企合作洽谈、学生就业招聘、就业政策宣传展区,涌进了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
这是5月11日山东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幕式现场出现的情景。在开幕式现场设置了职普融通体验区、办学风采展示区、产教融合展示区,全面展示我省职业教育服务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成果。无论观看成果展,还是与师生互动,人们纷纷为山东职业教育的新变化点赞称好。在这些关注、点赞的背后,是人们观念的变化,是近年来山东职业教育大踏步的创新和发展,是更多学生携“一技在手”奔赴技能报国的“诗与远方”的写照。
更多学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
“我可以通过职教高考圆自己的大学梦,实现技能报国的理想。”刚刚获得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的济南市工业学校学生李淑志说,他曾经因为未能考上重点高中而失意过,而职业教育给了他一个新赛道。现在,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中职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高职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职教本科、应用型大学稳步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适己化的选择。我省按照有别于普通高考、能满足培养需求的原则调整文化素质考试内容,将职业技能考试成绩权重提高到50%以上。同时,协同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普通高中学生可以在高二上学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通过第二次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这些措施意味着,我省青年学生率先打开了职教改革的“红包”,享受到了职业教育政策的“红利”。
日前,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2025年中高职贯通培养举办学校及专业备案结果的通知》,使更多学生又多了一条学历和技能融合提升的新通道。我省已建立起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培养机制,实施长学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全省67所高职院校联合30所本科高校设置286个“3+2”贯通培养专业点,35所中职学校联合15所本科高校设置43个“3+4”贯通培养专业点,为更多学生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和成为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只有‘低分’的学生,才去上职业学校。”这种偏见曾一度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随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特别是我省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人们的认知逐渐改变,很多青年学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学习一技之长。据统计,全省“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从2012年的2600个增加到2024年的2.2万个,报名人数从最初不到4万人增加到27.6万人。在自愿选择的情况下,近3年,全省中考招生中有11.16万名学生超过普通高中线而选择中职,高考招生中有12.37万名学生达到本科线却选择了高职,4.6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
激活“人人成才”的制度创新
活动周期间,我省推出了职教发展研讨日、职普融通示范日、产教融合示范日、职教出海展示日、技能人才风采日、职教志愿服务日、地方特色活动日等七大主题活动日,全景式、沉浸式、多维度展现我省从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到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就、新风貌、新前景。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占比连年保持在2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15所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总投入82亿元;实施省优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建设37所学校,总投入73.51亿元;实施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立项建设100所学校,总投入29.55亿元。全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这一切,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办学基础。
同时,我省以能力增进为主线,一体化设计中职、专科、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投入1.9亿元开发了322个专业教学标准;投入1.5亿元,校企合作建设3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15种省级规划教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保证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22年,我省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6项,位居全国第二。学生在全国(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奖牌数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1位。
在“四梁八柱”已经搭建的基础上,我省职业教育工作重心也由“外部施工”逐渐转向“内部装修”。日前,省教育厅下发了《山东省职业院校基本工作规范》,共14章92条,涵盖了学校内部治理、教职工管理、招生工作、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工作、学生工作、评价工作、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后勤与资产管理、安全稳定工作等学校规范运行的方方面面,山东职业教育迈上了内涵发展的新高地。
奔赴经济社会发展的“诗与远方”
“职业学校锤炼了我深厚的技术功力,激发了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开幕式现场,“从职业院校中走出的技术攻关专家”刁统武说,在山东省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学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持和参与的多个技改项目荣获国家专利和济南市质量管理成果奖、中国重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
刁统武的成长经历和取得的成绩,是我省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写照。
多年来,我省以产业发展、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理念引入教育教学,开展实战训练、工学结合,真正将教、学、做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宁津县职业中专与县域内优质企业开展“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合作,解决了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检测技能不熟练等问题,助力宁津县擦亮了“江北最大电梯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智能装备产业城”两张特色名片,实现了校企互利双赢。
同时,我省职业院校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办学导向,广泛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现场工程师培养,引导毕业生面向地方、面向一线就业创业,人才汇聚齐鲁态势加速形成。2023年,我省88.17%的中职毕业生、82.43%的高职毕业生选择留鲁学习深造或就业创业。近年来,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优势产业集群等主要领域,72.1%的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他们携“一技在手”奔赴经济社会发展的“诗与远方”,成为山东经济持续向好的新增量。
山东职业学院在企业现场开展实景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