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一技在手 一生无忧 山东职业教育奔向“人人成才”新高地 向实处做  向深处走  向高处攀 丁薛祥出席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省教育厅与马来亚大学签署合作意向书 李明到新疆考察调研教育合作及对口支援工作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专家视点】

向实处做 向深处走 向高处攀

□ 李寿冰

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也是职业教育大省。全省现有职业院校541所、在校生274.4万人。其中,中职学校448所、在校生133.1万人,高职院校93所、在校生141.3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田,从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到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再到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教育部连续三轮与山东省共建职业教育,赋予了山东先行先试、探索路径模式的使命和责任。今年,山东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新双高”全口径改革试点省份。山东坚定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不断加大政策供给、项目建设、条件保障力度,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助力职业教育迈向“向实处做、向深处走、向高处攀”的境界。

第一,把职业学校办好,推进职业教育向实处做。山东坚持把每所职业学校建强建好,更好地承担起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一是着力建设名校强校。在完成208所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37所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基础上,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特色化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100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15所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推动“校校有特色”。二是着力优化师资队伍。允许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由职业院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改革教师招聘制度,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近2000名技能大师通过直接考察等方式进入学校任职任教,全省“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0%。改革绩效工资制度,允许教师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三是着力提升治理水平。实施职业学校治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校风学风建设专项行动,出台《职业院校基本办学规范》,推动学校完善治理结构,提升办学治校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第二,把教学质量抓好,推进职业教育向深处走。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山东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全面提升职业学校的育人能力和水平。一是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以能力递进为主线,一体化开发322个专业教学标准和147个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育教学。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尊重职教学生学习特点,推广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方式,注重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让学生学得会、练得好。三是强化引导考核评价。制定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监测方案,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毕业生就业率、创业率及平均薪酬、师均技术服务到款额等指标考核办学质量,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第三,把发展路径建好,推进职业教育向高处攀。人的兴趣禀赋、爱好特长不尽相同,成长发展周期也不尽相同。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同样能够看到前进的光亮,打开成功的大门,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一是打通学生学业晋升“断头路”。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稳步增加本科计划,中职学生既可以上高职专科和职业本科,又可以上应用型大学。建立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升学通道,对获得省赛一等奖以上的中职、高职学生设立进入本科高校深造的“绿色通道”。二是创新长学制一体化培养。实施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试点,支持高水平中职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开展技能学习训练,让学生带着大专以上文凭和过硬技能进入就业市场。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供需对接。建立专业预警机制,推动学校及时优化调整专业,提升人才培养匹配度。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建设4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5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立项118个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项目,推动校企共建专业、二级学院,开展“订单班”“冠名班”培养,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引发社会重新审视、思考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向高。建设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依然任重道远,山东将把握“新双高”发展机遇,以“走在前、挑大梁”的境界和标准,勇当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排头兵。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