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青州市:理论学习中心组“联学共建”  赋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五个坚持” 统筹“量”“质”提升 图片新闻 宁津县:以游戏为媒,让地域文化浸润童心 巨野县:探寻 “大思政” 一体化育人路径 麦田里的思政课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宁津县:以游戏为媒,让地域文化浸润童心

□ 张萌萌

近日,在宁津职专附属幼儿园的活动室里,幼儿围坐在非遗传承人宋俊英奶奶身边,小手握着安全剪刀,在红纸上认真雕琢出稚嫩的纹样。这样充满温情的场景,正是宁津县以地域文化为根脉,将剪纸、黑陶等非遗技艺融入幼儿游戏的生动写照。作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游戏活动实验区,宁津县学前教育创新构建“文化资源转化—游戏课程开发—协同育人实践”生态体系,让传统文化以游戏为载体浸润童心,探索出一条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文化资源转化:赋予非遗技艺游戏新内涵

宁津县学前教育深挖本土文化富矿,系统梳理蟋蟀文化、剪纸艺术、黑陶技艺等地域资源。同时,会聚各方优秀人才,组建“理论专家+文化传承人+骨干教师”专业团队,构建“伦理规范—民俗智慧—艺术表达”三维资源库,推动地域文化资源向游戏元素转化。

专业团队把复杂的非遗技艺拆解成适合幼儿年龄的游戏步骤。比如,将黑陶拉坯技艺细化为“揉泥—塑形—装饰”三阶操作,让幼儿循序渐进地感受陶艺的魅力;把哈哈腔戏曲元素转化为“角色生成器”AR互动游戏,通过数字技术激发幼儿对传统戏曲的兴趣。此外,创新推出“STEAM+地域文化”游戏方案,在“神奇小木匠奇遇记”中,幼儿用榫卯结构搭建“迷你康宁湖”,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与直接感知中理解力学原理,体悟传统木匠的智慧;在“探秘蟋蟀”游戏里融入数学测量,幼儿用标尺记录虫罐高度、测算“赛场”尺寸,实现文化认知与科学素养的协同提升。

教师赋能:“4C循环法”激发园本化课程创造力

通过各幼儿园总结实践经验,宁津县创新提出幼儿教师文化游戏设计4C循环法”,助力教师提升文化游戏设计能力。在Connect(联结)阶段,教师借助《文化元素兴趣量表》,精准捕捉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兴趣点;在Create(创造)环节,践行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共同探讨游戏的初步构思,例如,围绕“黑陶纹样”这一兴趣点,设计出“纹样拓印”游戏;在Carry out(实践)阶段,开展分龄教学活动,小班幼儿专注陶泥触感体验,大班幼儿则尝试创作“蟋蟀罐”造型;在Change(改变)阶段,通过分龄评估动态优化活动方案,确保园本化课程内容始终与幼儿的发展节奏相契合。

通过4C循环法”,教师开发出100余个原创游戏活动方案。这些方案既富有创意,又充分彰显出宁津地域文化特色,有效提升了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低结构材料:开启文化探索多元路径

教师团队集中智慧,开发出“感知·理解·创造”三级材料包。在感知阶段,提供木质工艺样品等多种材料,让幼儿通过触摸等方式,直观感受本土文化元素的质感和特点;在理解阶段,配备纹样卡等符号化工具,帮助幼儿理解文化元素的内涵和意义;在创造阶段,投放麦秸秆等低结构材料,让幼儿在自由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传统文化的“适性转化”。

在秋季主题活动中,幼儿利用玉米须制作“哈哈腔戏服”配饰,用花生壳拼贴“蟋蟀纹样”装饰画,在自主创作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幼儿园还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入园指导,通过“传统非遗·代际相传”活动,让教师和幼儿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

三维协同:构建全场景文化育人共同体

宁津县以全环境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家庭侧重生活化教育渗透,幼儿园输出专业化指导,社区拓展实践场景,通过创新实施“弹性时间块”分层指导策略,开展30余场活动,达成“习惯养成—情感培育—能力发展”的育儿共识。

宁津职专附属幼儿园推出的“移动文化驿站”每个月走进社区。在社区,幼儿和家长一起用陶泥捏制“迷你黑陶窑”,还穿上自制的小戏服模仿戏中人物。县实验幼儿园每逢传统节日便联合社区开展专题互动活动,让幼儿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这种“家庭—园所—社区”的教育生态链覆盖5000余名幼儿,形成全方位、全场景的文化育人环境。

如今,在宁津县的幼儿园里,黑陶泥塑成为区角里的“新宠”,木匠工具变成幼儿探究的玩具,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幼儿可触摸的成长伙伴。教师团队中有4人荣获“德州市改革创新先行者”称号,撰写的文章《哇!花果山水帘洞》获得省级一等奖,12所乡镇幼儿园获评省级示范园,形成了“资源输出—标准引领—城乡共进”的辐射模式。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