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青州市:理论学习中心组“联学共建”  赋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五个坚持” 统筹“量”“质”提升 图片新闻 宁津县:以游戏为媒,让地域文化浸润童心 巨野县:探寻 “大思政” 一体化育人路径 麦田里的思政课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麦田里的思政课

——平度市聚力打造“劳动+”育人品牌

□ 刘筱景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初夏的平度大地上,是一垄又一垄金灿灿的麦田,风吹过,金色的麦浪来回翻涌。“唰唰唰、唰唰唰……”在平度市蓼兰镇宅科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里,一群头戴草帽的学生正在弯腰劳作。他们在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安全有序地挥动着镰刀,收获着粒粒饱满的麦穗。就在不远处,一台轰鸣的收割机和学生的劳作同步进行、交相辉映,构成最美的田间风景线。

“劳动+集团”,形成合力盘活更优资源

早在2019年,平度市就建立起“教育集团+劳动教育课程中心+学校部门”工作机制,持续加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优秀学校培育创建力度,推动劳动教育星级学校建设和认定,形成“学校主导、集团协同、科研驱动、示范引领”的区域发展格局。

此次宅科小学所在的教育集团——厦门路小学教育集团精心策划的“开镰仪式”,真正实现让思政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挥镰中、一次次的弯腰中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与此同时,厦门路小学的城区学生和宅科小学的学生组成劳动小队。在运麦环节,城区学生惊叹于同伴对地形的熟悉,乡村学生则为对方的创新搬运法所折服。劳动教育不只是简单的实践操作,更是心灵的破壁之旅。

而像这样的校内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全市有150余处。校内,一个个特色“小农场”应运而生;校外,充分挖掘并发挥平度农业优势,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26处,农田绿道、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都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一方天地。

“劳动+思政”,行走的课堂开到田间地头

当麦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农机手王师傅现场给学生讲解联合收割机的工作原理。学生的眼睛里闪烁的不仅仅是好奇,更是对“中国制造”的骄傲。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恰如宅科小学校长张文所言:“既要懂得土地的厚重,也要看见科技的锋芒。”

这不仅仅是农耕文明和先进技术的碰撞,更是一次带有泥土味儿的思政课堂。

在平度市实验中学,学校开设了“成长的小麦”“卓越的小麦”等基础课程,并将劳动教育和AI技术有机融合,创新打造AI勤耕园;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还原勤耕园劳动基地的场景;通过远程遥控给小麦喷灌,让劳动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只有亲身体验过翻土、除草、播种、育苗、追肥这些过程,才能更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而AI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我职业规划中最感兴趣的方向之一。”学生小张说。

不仅如此,全市中小学还建立起家长职业劳动讲堂,拓宽学生学习体验空间,非遗传承人、面点师、道德模范、消防员、法官等成为学生的新教师。他们用职业故事拓展学生的劳动认知,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职业做好准备。

“劳动+服务”,诠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平度市崔召镇广袤的麦田里,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崔召校区的党员教师以“校农红盟,助农兴邦”党建品牌为引领,化身“麦田卫士”,助力小麦抢收。

清晨时分,麦田里已响起收割机的轰鸣声。学校农机培训中心的3名教师和部分农村电气技术专业学生组成“红盟助农先锋队”,凭借精湛的农机操作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完成收割、脱粒、装车等工序。与此同时,师生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完成抢收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农机手维修设备,加快小麦抢收进度,受到广泛好评。

村民李先生说:“非常感谢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崔召校区的这些老师、学生!他们在农忙的时候帮我免费把麦子割了,还给我送到家里。”

如今,“劳动+”品牌已成为平度市“行走的思政课”的金色名片。平度市通过将农耕文化、科技认知、城乡融合等元素熔铸于实践,构建起“认知—体验—创造”闭环,揭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真谛:“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泥土的芬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