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打造“和雅教师”新样板的探索与实践 图片新闻 乡村体育教师,何以如此重要?  “教联体”发力,破解协同育人新密码 山东师范大学艺术巡演团赴肯尼亚交流 聊城市东昌府区明达街小学 开展“德育示范课堂”特色活动 郓城县东城初级中学 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 威海市环翠区望岛幼儿园精心打造童年告别礼 莒县果庄镇中心幼儿园 开展预防夏季传染病主题活动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实验小学

“教联体”发力,破解协同育人新密码

□ 通讯员 丁耀昌

如何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合力?如何打破资源壁垒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如何让“五育融合”从理念走向实践?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实验小学以“教联体”创新机制为突破口,通过体系化构建与协同化发力,交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144N”机制织就育人网络

近年来,该校构建144N”协同育人制度体系,打破家校社协同育人壁垒,编织起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144N”协同育人制度体系中,“1”为总纲,锚定育人目标与方向;两个“4”分别是4项核心制度与4项保障机制,前者从课程共建、师资共育等核心环节规范流程,后者为制度落地筑牢后盾;“N”则涵盖《家长志愿者管理办法》等 12 个操作性文件,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校家社协同育人夯实根基。

学校建立的学校、社区、家委会联席会议制度成为协同育人的“枢纽站”。每月,三方围绕学生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专题开展“圆桌议事”。北海路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该机制,已成功解决了27个实际问题。在社区家长中心,学校在3个社区建设 “一站式”家长服务中心。中心聚焦家庭教育需求,提供政策咨询、亲子沟通培训等8项特色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活动57场,惠及2800多个家庭,显著提升了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成为推动协同育人机制见效的重要抓手。

半小时教育圈激活全域资源

学校以“半小时可达”为标尺,系统绘制全域教育资源图谱,创新构建“半小时优质教育资源圈”,通过打破资源壁垒、深化多方协同,有效破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协同不足等难题。

坚持横向拓展与纵向贯通双向发力。横向联合12家优质研学基地,紧扣海洋生态、文化传承、劳动实践等七大育人主题,开发自然探索等系列特色课程群,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纵向贯通小学低、中、高学段,构建科学完善的衔接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获得连贯且优质的教育。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多方育人合力,实现资源高效联动共享。与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文旅局、域内研学基地共建“非遗工坊”,让学生在剪纸、陶艺等传统工艺制作中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与驻地高校合作,组织近千名学生研学体验,接触前沿科学知识,培育创新思维;深度挖掘36个行业家长资源,开设“百业讲坛”职业启蒙课程,累计举办67场讲座。

“护学岗”升级为“五护工程”,家长参与率达92% 。在“护学”环节,家长志愿者每日提前到岗疏导交通,保障学生上放学安全;在“护心行动”中,家长与学校心理教师密切配合,成功干预30余起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五育融合”实践重塑成长生态

学校以“小水滴在行动”评价激励体系为支点,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备、特色鲜明的“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在破解“五育”割裂难题上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径。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构建“成长画像”诊断机制,通过多维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精准勾勒出每名学生的成长轨迹,为个性化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创设“素养进阶”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使课程更具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搭建“多元共育”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五育成长合伙人”机制成为学校“五育融合”的一大特色。学校汇聚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培育。校园内的科技长廊、“一里书香”长廊、国防教育长廊、传统文化长廊等不再仅仅是静态的文化展示区,而是化身为充满生命力的“五育融合实验室”。在这里,学生可以触摸历史的厚重,探索未来的奥秘。

“教联体”工作获得家长与社会的广泛赞誉。数据显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同比提升32%,家长满意率达97.6%。下一步,学校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推进“144N”协同育人机制与“半小时教育圈”深度融合创新,优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整合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共建共享教育生态。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