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运河畔
老运河漫过夏天的晨昏,
画舫在波光里数着波纹,
太白楼的影,揉碎第一缕朝云,
通信厦的窗,映亮一帘鎏金的日升。
运河静淌。粼粼的波光中,
漾动着济宁城的旧梦痕:
“古邑遗韵”——
晕染了桨声的褶皱,却漫涨
数百年熙攘的潮汛。
乘画舫的游人,在岸影里打捞故事,
通信厦的玻璃,折射一串串岁月的余温。
太白楼的檐角,漏下半阕诗韵,
化作豆花店飘起的香气,
醉了整条河苏醒的晨昏。
暮色时,画舫载着晚照归泊,
老运河揽住星辉,替城市清点年轮。
而波光依旧,像一匹未收的锦,
收容了桨橹的欸乃、砖石的苔纹,
收容了船舱里,一颗初心盛放的魂。
它说:岁月本是一河流动的金,
喧嚣与静谧,终会溶于波心,
唯有记忆蜿蜒,在堤岸柳下扎了根,
撑起这座城,不老的晨昏。
诗中“太白楼”与“通信厦”形成鲜明对照——前者的影子揉碎朝云,带着古典诗韵;后者的玻璃窗映亮日升,透着现代光泽。两者在运河波光中重叠,如同历史与当下在同一时空对话。“古邑遗韵”的文字与“数百年熙攘的潮汛”相互映衬,让古老的城市记忆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随水波涌动的生动存在。尤其“太白楼的檐角,漏下半阕诗韵”一句,将建筑的静态转化为流动的诗意,最终与豆花香融合,让历史韵味渗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中,使抽象的时光有了具体的温度。
诗的结尾将运河比作“流动的金”,既收纳“砖石的苔纹”般的沧桑,又承载“初心盛放”的新生。这种比喻揭示了运河对城市的意义:喧嚣与静谧在此交融,记忆如堤岸的柳根般扎根生长,让城市的晨昏在时光中始终保持鲜活的模样。
这幅油画展现了夏日济宁老运河的迷人景致,充满了印象派风格的韵味。画作运用高级灰的颜色,巧妙捕捉光影的瞬间变化,赋予画面宁静与层次感。
画作的肌理质感丰富,笔触自由灵动,彰显了对景物的深刻理解。画中老运河、太白楼、通信大厦、画舫等元素相互呼应,展现了济宁的独特风貌。这些景物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宁这座城市的热爱。
整幅作品不仅呈现了济宁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敏锐洞察力和卓越表现力,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供稿:济宁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