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第三实验小学
让“红色种子”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开花
“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时,聆听‘新红嫂’于爱梅讲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感人故事,我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参加红色研学活动归来后,沂南县第三实验小学大队委大队长刘姝秀这样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人传承的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更是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沂南县第三实验小学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沂蒙区域环境所承载的文化元素和育人价值,多批次组织师生走访红色文化古迹,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广大师生在接受革命历史主义教育的同时,一次又一次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踏访红色热土,坚守育人初心
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在号称“山东小延安”的沂南大地上,无数沂蒙儿女为民族解放作出了牺牲。为让广大教师接受红色教育,牢记育人初心,学校组织教师先后走访了沂蒙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旧址、抗大一分校旧址、山东省抗日民族政权创建纪念馆、山东省回民抗日协会成立旧址、《大众日报》战时印刷所旧址、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等。
“每次在参观过程中,教师都能从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封封电报、一个个故事里,受到生动的红色教育。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增强了我们的为民情怀。我们既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每名教师从这片红色的沃土中汲取革命的营养,使红色基因渗进每名教师的血液、浸入心扉,从而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党支部书记李进文说。
开展红色研学,打造“动态课堂”
为点燃学生学习党史、国史的热情,让党史、国史学习“活”起来、“动”起来,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搭建红色研学平台。教师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在“行走的课堂”中,学生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大青山烈士陵园,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解说,进一步了解革命先烈和时代楷模的英雄事迹,从而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少先队辅导员说,这种“活动”起来的学习教育方式,不仅让学生借助视频、图片、实物了解那段难忘的光荣历史,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坚定“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故事蕴含着真善美,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歌颂主旋律。为让广大青少年学好党史、国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沂蒙精神,在广大师生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走好属于青少年的新时代长征路,学校每学期都积极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红色故事我来讲”等主题教育宣讲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少先队员积极参与,用最美的童声讲述着“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女子火线桥”等震撼人心的故事。
开发校本教材,培养家国情怀
学校成立地域特色校本教材编写组,着力编写校本教材《“三色”文化游学手册》,把沂南的“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古色历史文化”景点资源全部浓缩在手册中,分为三大主题、12个单元、40个景点文化游学活动章节。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游学能力,把景点资源分摊到每个学期,用“景点导航”“游学历程”“体验感悟”“精彩瞬间”等栏目引导学生深刻感受“红色革命文化”,尽情领略“绿色生态文化”,深入探究“古色历史文化”,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收获知识。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发挥沂蒙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积极弘扬和践行“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引领广大师生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让红色文化的“种子”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