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位严格的“班主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只要考察他的教育实践就会发现,他虽是一代圣人,却也有着非常可爱、接地气的一面。面对“不上进、不好学”的学生,孔子和今天那些对学生严格要求、苦口婆心的“班主任”没什么区别。
当学生表现得无所事事时,他老人家很不高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整天在一块儿混日子,话说不到点子上,喜欢耍小聪明,这种人真是太难教了!
当学生虚度时光时,他也不高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意思是,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这样的学生太难教了!不是有棋吗?下下棋也比闲着好啊!
当他的学生子贡批评别人时,他对此提出自己的意见:“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论语·宪问》)意思是,端木赐(子贡)你就够好了吗?我就没那闲工夫。
瞧瞧,这位“班主任”够严格吧?其实,孔子如此严格的重要原因是他的学生身份太“杂”了。比如子路,在拜入孔门之前,是个“性鄙、好勇力”的小混混儿,有的专家甚至认为他可能“大字都认不了几个”。孔子教的不是普通的“识字班”,而是“大人之学”,类似于大学。孔子提出并践行“有教无类”教育理念,在这之前,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孔子创办私学,让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突破。只要年满15岁,真心求学,孔子都收。也就是说,孔门的入学门槛并不高。所以孔子的学生可谓“五花八门”,还有不少“父子同学”,比如曾参和父亲曾晳、颜渊和父亲颜路,都是孔子的学生。
入学门槛低,不代表“毕业”门槛低,更不代表可以混日子。有一次,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论语·公冶长》)。不就睡个觉嘛,为什么孔子骂得这么狠?得结合当时的条件来看。那个年代,即便大户人家,晚上照明也多用火把;家境优渥的,才有油灯。天一黑,普通人就算想发愤读书,也没那个条件。晚上七八点就睡,还用得着午睡?所以看见学生白天睡觉,孔子才会生气。
进入孔子的“私学”,态度必须积极,要有好的学习态度,这是前提。除此之外,孔子很看重学生的悟性。所谓“悟性”,就是不仅要“好学”,而且要“会学”。
所谓“好学”,可不是“死读书”。那时候的书籍不仅稀缺,而且笨重,整天抱着竹简读,并不现实。老师教书,尤其是孔子教学,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人生大道,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并且要应用于实践,尽力改变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孔子对学生提出的治学要求。
所谓“会学”,是要有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要会举一反三、见微知著。《论语》中有两段文字典型地体现了孔子的这一要求。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意思是,子贡问:“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裕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不如贫穷却快乐、富裕却谦逊好礼。”子贡继续说:“《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端木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你能举一反三、有所发挥了。”
子贡肯定知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字面意思,即“做人要好好修炼、打磨自己”;和老师讨论后,他发现,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就是人格修为的一种提升,这个过程正是“切磋、琢磨”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考,子贡把生活中的对话和书本知识连接了起来,碰撞出火花,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另一段文字,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口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就不再教他了。孔子看重学生要有求知欲,要能举一反三。没有求知的欲望,老师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做好;不会举一反三,只知道有一说一,老师费了万般工夫,学生还是原地踏步。
孔子是个“接地气”的圣人,教育学生时也有诸如此般种种不满和烦恼。但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孔子,他并没有停留在“烦恼”的情绪层面,而是深刻思考、深入实践,身体力行诠释着“教育家精神”,为后来的师者提供了解决方案和经验智慧。
(作者系高级编辑,长期从事教育和历史研究领域的写作、普及传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