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点”到“示范”:诸城市构建校外培训治理新生态
暑假伊始,诸城市在全市教体系统组织开展了以“一场家长会”“一份告知书”“一张承诺书”“一本动态台账”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专题行动,同步印发《2025年暑假致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的告知书》,有力有序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进一步维护良好的校外培训秩序和县域教育生态。
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诸城市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通过网格化监管、跨部门协作、家校社联动、动态化考核等系统性举措,探索出一条从“治标”到“治本”的新路径,为全国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的生态优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网格化监管:以精细管理筑牢制度防线
诸城市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众多,但如今,家长不再为选机构而发愁。面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复杂局面,诸城市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将全市划分为41个校外培训监管网格,形成“市级统筹、镇街落实、学校协同”的三级管理体系。每个网格配备由责任督学、网格员等组成的专业巡查队伍,开展节假日明察暗访、月度巡查通报、季度专项整改等行动,通过“问题清单制”和“整改回头看”机制,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而且激发了基层管理活力。今年上半年,诸城市校外培训领域投诉量大幅减少,全市177家教育机构实现标准化运营,安全管理达标率跃升至98%。
“执法记录仪全程留痕,让合规者受到保护、违法者付出代价,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此举既彰显了监管刚性,又为规范办学划定了清晰边界。”诸城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体局总督学唐艳说。
跨部门协作:以凝聚合力破解治理难题
在诸城市,校外培训治理从来不是教育部门的“单打独斗”。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校长管恩新在谈及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时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和公安局、消防大队、市场监管局一道,组成‘治理专班’,常态化开展联合行动,从打击隐形变异培训到严查消防安全隐患,再到规范预收费管理,每个环节都凝聚合力。”
据了解,诸城市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管理的意见》,明确机构安全管理标准,协调保安公司为机构培养保安238名,配齐安保“八件套”,实现了一键报警和视频监控全覆盖。2023年年底,全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完成跨部门联合审核登记,消防验收备案合格率达100%,完成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
在技术赋能方面,诸城市完善推广全国监管平台功能,使用“先学后付”“信用评价”等模块,平台累计托管资金超3400万元,成交订单38722笔,“先学后付”金额338万元,订单数4288笔,退费纠纷几乎“清零”,相关经验获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来信表扬。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先后两次到诸城调研,对其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给予肯定。此外,诸城市还承办了“全省校外培训机构信用工作研讨会”,并在全省“双减”工作推进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家校社联动:以协同机制重塑教育生态
“选机构要签合同、留票据,缴费必须走平台!”在诸城市,这样的提醒通过班级群、公众号触达12万名家长,阅读量突破30万人次。每周“谨慎选培”温馨推送,每季度发布校外培训机构“黑白黄”名单,寒暑假前开展“四个一”行动,让政策落地更有温度。
“学校联合附近社区开设公益课堂,邀请专家解读教育政策,帮助家长从‘跟风报班’转向‘理性规划’。”据诸城市第一初中校长殷德磊介绍,在学校推行的家校沟通和社区联动等多种手段的引导下,家长对非学科类培训的认知显著提升,学生盲目报班率明显下降。
此外,诸城市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参与非遗体验、户外拓展等学校活动,用丰富的素质教育场景代替“填鸭式培训”。市第一初中学生家长温迪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亲子沙龙后坦言:“以前,我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我明白了,兴趣和健康才是关键。”
动态化考核:以激发内生动力推动长效治理
如何让培训机构主动规范办学?诸城市用“积分制”和“黑白黄名单”给出答案。每年一次信用等级评价,从党的建设、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财务管理到安全管理等指标公开打分,结果直接关联机构“黑白黄榜”,积分档案动态更新,违规扣分、优秀加分,形成“优者更优、劣者淘汰”的良性竞争机制。相关经验做法被潍坊市教育局发文推广应用。
为调动监管人员的积极性,诸城市还将校外治理成效纳入学校年度考核体系,要求学校将从事培训监管的责任督学、网格员与其他兼职教师同待遇、同考核,评选市级先进个人、教学成果奖和课题研究等时都将监管人员纳入其中,千方百计解除其后顾之忧。
规范不是终点,而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起点。从全省“揭榜挂帅”试点到在全国推广经验,诸城市用创新实践证明了校外培训治理的“破题之道”。如今,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告别“野蛮生长”,转向质量竞争;家长不再焦虑,懂得了科学育儿。部门协同、家校共育的教育生态逐渐成型。
诸城市教体局局长邱世峰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让科学教育理念扎根每个家庭,让‘双减’真正成为孩子全面成长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