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全域研学课程涵育“自我发展的创生者”——东营市实验小学研学实践育人的在地化探索 中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及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用教育写作塑造完整的自我 以细节关爱学生才有“温度”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研究探索】

全域研学课程涵育“自我发展的创生者”——东营市实验小学研学实践育人的在地化探索

□ 宋华

东营市实验小学的研学实践教育可追溯到1994年组织的“春日雏鹰飞”活动,历时30余年,历经了“实践育人启蒙—课程探索实践—系统融合创新—全域辐射推广”等探索历程。其间,学校提出并阐释了全域研学课程及其核心理念,在全域规划、顶层设计基础上,构建了“一三九N”全域研学课程育人体系,提炼出“渐进共生”的实施新范式,创建了“一三三”多维共生评价体系,打造了全域协同育人新生态,实现了学生“从自然行走”到“自觉创生”的跨越,让成长在研学实践中主动生发。

一、从“春日远足”到“创生课堂”的教育觉醒

1994年,学校以“春日雏鹰飞”远足活动为起点,首开校外综合实践之门,开启了研学实践育人探索之路:走出教室的实践能深度唤醒学生的潜能。2009年,课程化探索提升为“亲近自然、认知社会”主题活动,“筝舞蓝天”等项目融合多门学科,让学生在制作与放飞风筝的过程中触摸科学。

随着国家研学政策的落地,研学实践迎来关键跃升,学校以“统整·共生·创生”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一三九N”全域研学课程体系并开展系列实践探索。课程体系在全市推广应用,九大研学路线在全域实施,学校研学育人经验走向全国,为新时代实践育人注入澎湃动能。其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为破解研学教育浮于形式、转化无序的困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东营方案”。

二、从“单翼试飞” 到 “全域翱翔”的范式跃迁

近年来,学校以“自我发展的创生者”为育人目标,实现了从课程开发到育人成效的突破,见证了学生从“知识接受者”向心怀家国的“实践创生者”的成长蜕变,为新时代实践育人提供了“东营范式”。

(一)理论破冰:从概念提出到理念创生

1.提出并阐述了“全域研学课程”概念

学校立足新时代教育改革需求,于2021年提出“全域研学课程”这一创新概念。该课程将“全域旅游”理念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以特定区域为整体研学目的地,通过系统规划、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等方式,构建起覆盖全区域的研学课程体系。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研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研学需求,为区域研学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小方案”。

2.深化并拓展了“统整·共生·创生”的核心理念

在理论探索过程中,学校逐步完善形成了“统整·共生·创生”的核心理念体系。其中,“统整”理念聚焦解决区域内研学资源碎片化问题,通过科学分类、整体规划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共生”理念则构建起学校、基地、机构多方协同的研学生态圈;“创生”理念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实践的探究者和创新的开拓者,真正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创生”的育人模式转变。至此,“统整·共生·创生”的全域研学课程核心理念最终形成。

(二)路径突围:文化基因的教育转码

如何让地域文化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沃土?学校以一场“文化解码”的教育实验给出了创新答案,探索出“全域研学课程”体系建构基本路径,即“核心研学理念引领—主题研学文化融汇—特色研学路线架构—多元研学课程群支撑”。首先,依托本地的研学资源和文化环境,确立本地核心研学理念,确保以当地文化核心理念来引领区域研学课程设置;其次,融汇分类全域内主体研学文化,理清当地文化板块,为课程规划搭建支架;再次,在清晰的文化分类基础上统筹规划,架构出当地特色研学路线;最后,以学生研学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建构起不同文化板块的研学课程群,构建全域研学课程体系。该路径是从顶层理念到具体课程落地的完整逻辑链条,呈现了将地域资源转化为以本地文化为底色、着力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课程育人体系的全过程。

(三)体系创生:四维联动的育人生态

1.打造“一三九N”全域研学课程体系,创新育人路径

(1)开发了“一三九N”全域研学课程体系。学校以全域研学课程体系基本路径为指导,结合东营市域特色,构建了东营市全域研学“一三九N”课程体系,即以一个核心理念“行走黄河口,生态大课堂”为引领,黄河口文化、石油文化和古齐文化三种主体研学文化交融,黄河入海研学、生态湿地研学、胜利石油研学、孙子文化研学、红色圣地研学、非遗传承研学、田园牧歌研学、高新科技研学、海洋文化研学等九条特色研学线路交相呼应,N个多元研学课程群支撑与积淀,建立起多元、开放的研学实践课程体系。东营市“一三九N”全域研学课程体系兼容并蓄、开放多元,随着研学基地的不断丰富和建设也日臻完善。

(2)创建了“菜单式”研学课程资源库。在东营市全域研学“一三九N”课程体系基础上,学校建立了“菜单式”研学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结构框架由全域研学导图和九条特色线路组成,每条线路由多个课程群组成,课程开发均由课程时长、课程目标、课程规划、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安全保障等7个主体部分和研前自主学、研中自主探究、研后拓展延伸等3个实施阶段组成,供使用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菜单式”选择。该资源库是动态开放的,为研学教师提供规范、科学的研学设计,是东营市全域研学的工具书和参考手册。同时,组织研学的学校和教师可以依据研学目标,将资源库中的资源自由组合,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研学方案。

2.创新“渐进共生”全域研学实施范式,探索育人新样态

学校深入探索研学实践与创新素养的有机融合,创新构建“渐进共生”四段式研学课程实施范式,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探究—成果提炼—创生赋能”的闭环培养路径,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创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主创生”育人模式。

在“自主发现”阶段,学校鼓励学生基于研前资料自主提出问题,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问题探究”阶段则引导学生聚焦真问题,通过实地考察、跨学科整合、小组协作等方式深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成果提炼”阶段注重思维可视化与多元表达,学生通过报告、模型、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重构知识,形成个人主张;最终,“创生赋能”阶段推动学生实现能力迁移,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表达”的闭环训练中,逐步锤炼四大关键能力——问题发现力、问题解决力、成果凝练力、持续优化力,实现认知、实践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3.建立“一三三”多维共生评价体系,实现课程与评价的闭环联动

学校创新构建“一三三”多维共生评价体系,研发了全域研学评价量表,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成长引擎,为研学课程落实“自主创生”提供系统化支撑。该体系聚焦一个核心目标“让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创生者”,以自主意识、创生过程、成果创新为3个评价维度,以学校、社会、资源方为3个评价主体,形成系统、动态、闭环的评价体系。这种以评促创的实践,让每名学生都能在评价反馈中找准成长坐标,不仅为“渐进共生”模式提供了精准的“度量衡”,而且打造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鲜活样板。

4.建构全域协同育人生态体系,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

创新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为研学实践注入蓬勃生机。通过“四会联动”机制——统筹会谋篇布局、遴选会整合资源、动员会激发热情、发布会共享成果,形成全域育人的强大合力。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家庭深度参与过程,社会提供专业支持,三方共同推动研学实践从课程设计到评价反馈的全链条优化。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研学“单兵作战”的局限,构建起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进、全方位覆盖的育人新格局,让每次研学都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生态沃土,为新时代实践育人提供了鲜活范例。

三、从“校本探索”到“区域辐射”的育人成果

历经30余年实践检验,学校育人成效显著,学生的创生能力显著提升,辐射至国内多个省市,形成了广泛的示范效应。

在育人成效方面,累计9万名学生参与研学实践,创生素养达标率达95%。学生在全国创客大赛、无人机大赛等竞赛中获一等奖13项,省市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率超85%,STEM作品展出236件,在信息素养与AI竞赛中获奖189项。教师团队专业发展成效显著,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0余篇(2篇被转载),开展课题研究12项,获省、市奖项11项,3项成果获评市社科优秀成果,40余人次获省、市级荣誉。学校办学品质显著提升,荣获“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等称号,成为区域课改示范校。

(作者系东营市实验小学副校长)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