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全域研学课程涵育“自我发展的创生者”——东营市实验小学研学实践育人的在地化探索 中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及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用教育写作塑造完整的自我 以细节关爱学生才有“温度”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情感教育】

中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及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 曹丽丽

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能力,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对学生心理健康、行为适应、社会交往等方面有深远影响。基于此,我通过深入研究中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提出了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干预策略,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推动了初中生身心和谐发展。

当前,中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生理、心理因素,又涉及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几个因素在中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中尤为重要,值得深入探讨。第一,身体素质。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健康与积极的行为模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第二,年龄阶段。研究发现,15岁年龄组的学生在大多数社会情感能力上普遍弱于10岁年龄组学生。原因可能是10岁组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末期,通常较为乐观,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较为简单。相比之下,15岁组学生处于青春期,开始更多地考虑他人的观点,常与同龄人进行横向比较,这可能导致他们对自我评估更为现实,有时甚至做出更低的评价。而且,进入青春期后,学生开始从负面经验中学习,情感表现变得更加成熟和谨慎。第三,社会经济地位。研究表明,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学生在社会与情感能力上普遍高于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学生。原因可能是,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通常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教育机会,促进其情感认知与社交能力的发展。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其社会情感能力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针对多年的教育教学实际,我对中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教育提出如下干预策略。

一是思想开放:设计跨学科项目式课程

跨学科教学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视角,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具弹性的认知框架,进而增强其批判性思考与创新能力,尤其有利于青少年在面对多元观点时表现出更高的包容性。在实际教育场域中,例如开展“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突破以往学科间的界限,鼓励学生从多门学科角度深入探讨本地文化保存这一现实问题。学生可先通过实地走访获取原始数据,随后结合历史知识厘清文化发展的脉络,并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其空间特征与分布,实现数字化保存,最终提出具体的保护对策。此类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开放而多元的思维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承担引导者的职责,通过设计核心问题、提供必要的资源以及组织集体反思与讨论,有效提升学生接纳和理解多样化观点的能力,从而为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任务表现:建立分级学习目标体系

明确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有效提升个体在任务中的表现,尤其是在这些目标被拆分为易于执行的子目标时,其激励作用更加显著。将长期目标转化为一系列短期且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有助于学习者在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经验,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与持续投入任务的意愿。分层次的目标设定可以通过“目标阶梯”的形式来推进。例如,若希望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可以将其细化为三个逐级递进的目标:第一阶段为每周主动参与一次课堂发言,第二阶段为每月完成一项小组展示任务,第三阶段是每学期主持一次专题汇报活动。这样循序渐进的目标达成路径,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在阶段性的成就中不断增强其自信心。

三是人际交往:开展情境式社交训练

处于青春期这一社交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在社交训练中通过模仿和观察他人的行为,能够有效缓解社交焦虑,并逐步增强其共情意识与沟通表达能力。学校可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模拟社交场景,为学生提供锻炼社交技能的平台,如设置“新生交流”“冲突协调”“协同任务”等典型互动情境,并为每种场景配备清晰的角色设定及操作指引。以“冲突协调”环节为例,寄宿制学生可围绕“宿舍作息不一致”这一常见问题进行角色扮演,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体会多方视角,学习如何进行有效交流。教师则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过程,分析自身在社交互动中的行为表现,以此深化理解与反思能力。

四是协作能力:支持参与集体活动

同伴间的合作与解决问题在中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关键意义。这种互动有助于学生学习换位思考、建立信任关系、增强责任感,并在协作过程中有效应对各种挑战。集体活动为培养中学生的协作意识提供了重要平台,其中,校运会作为典型的群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团队协作与情绪调节的真实场景。在筹备过程中,各班可组建专项小组,负责入场仪式策划、训练安排等具体事务,以促进学生在协商沟通与任务分工方面的能力提升。比赛过程中,团队间配合的默契与执行力也得以显著增强。活动结束后,通过召开以“团队合作反思”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参与过程,从中提炼有效经验,促进协作素养的积累。

五是情绪调节:建立情绪支持网络

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依托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系统化的情绪支持体系,对增强青少年的社会情感能力具有显著意义。在学校层面,应形成由心理教师、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将正念练习、情绪管理等调节策略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实践,并积极引导学生建立互助型同伴关系。在家庭层面,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注重情绪教育方式的改进,通过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提升对中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支持力度。而在社会层面,则需整合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建设数字化干预工具与校际合作平台,以提供更广泛的支持系统。

(作者单位系临沭县第五初级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