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节关爱学生才有“温度”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初级中学,关爱学生并非抽象的理念,而是渗透在课堂问候的眼神里、作业本上的批注中、课后谈心的长椅旁。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青年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力既是师德涵养的核心,又是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学校通过“青盟”平台、名师工作室等载体,引导教师从细微处着手,将关爱转化为可感知、可延续的教育行动。
一、课堂内外的 “微沟通”:搭建心灵桥梁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阵地,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中藏着关爱的“密码”。在“青盟”组织的“润心大讲堂”中,资深教师分享经验:课前花30秒记住学生的一个小变化——“你的新发型让你看起来很精神”“昨天的随笔里,你写的晚霞让我想起了家乡”等,这些个性化的问候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数学组青年教师在板书设计比赛中,特意在黑板右侧留出“疑问角”,课后主动询问学生:“今天的例题有哪里没听懂?我再画个图讲讲?”这种基于教学细节的关注,让抽象的知识传递有了温度。
课后的“5分钟谈心制”更显用心。名班主任工作室推广的“班级自主管理五步法”要求教师每天与1—2名学生进行简短交流,内容无关成绩,只聊“今天,食堂的哪道菜好吃”“体育课上,你有没有学会新动作”等。英语组青年教师在读书交流活动中分享:“当我记住留守儿童小宇喜欢看科幻小说后,每次借阅图书时特意为他留一本。现在,他的眼神从怯懦变成明亮了。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成长轨迹的“细记录”:让关爱有迹可循
学校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不同于传统的成绩记录,档案袋里收纳的是更鲜活的细节:学生在周记中提到的烦恼、运动会上的加油口号、课堂发言的精彩瞬间……青年教师通过“青盟”组织的专业素养大赛,将这些素材融入教学设计。比如,语文组教师在讲解《背影》一课时,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暖心小事,再结合档案袋中记录的家庭情况,给予单亲家庭学生格外的引导,让文本解读与情感共鸣自然融合。
作业批改更是传递关爱的窗口。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中,资深教师向青年教师示范:在错题旁画个“加油”表情,在优秀段落旁批注“这个比喻让我眼前一亮”,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评价与鼓励。历史组青年教师在板书比赛后,将这种细致延伸到作业反馈中,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特意用红笔圈出“进步的地方”,再附上一句“这段时间,你的笔记越来越清晰了,继续加油”。这种看得见的用心,让学生在订正错误时少了抵触,多了动力。
三、特殊需求的“巧回应”:让每名学生被看见
学校里总有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而关爱的智慧往往体现在对“特殊需求”的敏锐捕捉上。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发的“班级观察日志”,要求教师记录学生的异常表现:在课堂上突然沉默、反常的作业质量、与同学的小摩擦……青年教师通过“润心大讲堂”学到的“共情式回应”,在这些场景中发挥了作用。
比如,面对转学来的插班生,数学教师会在晚自习时递上一张写着“我在教室后门的储物柜里给你留了位置,课本可以放在那里”的便笺;发现学生因家境窘迫缺少文具,教师会以“板书比赛奖品”的名义为其送上笔记本;对情绪波动的学生,体育教师会在训练间隙说“跑两圈吧!出汗后,烦心事会变少”。这些举动看似微小,却精准触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正如在“未来之星”评选中一名获奖教师所说:“关爱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在学生需要时刚好递过去的那双手。”
四、团队共育的“暖传递”:让关爱形成合力
学校的教师发展体系让关爱学生的经验得以快速传递。在“青盟”开展的读书交流活动中,《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成为必读书目,青年教师围绕“如何用尊重的方式指出错误”展开讨论,提炼出“先肯定再建议”的沟通公式;在名师工作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班级自主管理五步法”被推广到周边学校,其核心就是“用细节构建信任”。
年级教学部还组织“关爱案例分享会”,让不同学科的教师碰撞思路:生物教师带领患孤独症的学生观察校园里生长的植物,用“叶脉的独特”隐喻个体差异;音乐教师通过节奏游戏帮助内向学生融入集体;地理教师在“骑行黄河”研学中,特意放慢脚步等待体力不支的学生,用“坚持的意义”完成隐性教育。这些跨学科的实践,让关爱从个体行为升华为学校的教育文化。
教育的温暖往往藏在那些被用心对待的细节里。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初级中学的青年教师们正以“青盟”为平台,以名师为榜样,在板书设计的字里行间、在课后谈心的轻言细语中,将关爱学生的初心转化为日复一日的行动。正如学校办学目标所追求的,当师生在细节中感受到彼此的温度,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共同发展的乐园”。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不必惊天动地,只需于细微处见真章。
(作者单位系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