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烟台大学30年攻坚化工产品提纯技术 今天,我们如何做研学? 济南大学师生共同设计 天舟九号飞行任务标识 以艺术之力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构建“三生五育”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构建“三生五育”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 通讯员 秦洪庆 周宪锋 刘浩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代塑模范——环保减塑志愿服务项目”在第三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荣获银奖。这一成果彰显了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深耕与创新。近年来,青科大生物工程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构建了“三生五育”思政协同育人体系,通过生态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三大维度,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要素,打造立体化育人模式,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敬畏之心的新时代人才。

“三生五育”育人体系以“三载体支撑、三内核统领、五要素融汇”为核心,形成“335”育人框架。学院立足“小浪花”志愿服务队、“荧光海”志愿宣讲团、“海创汇”志愿科普团3个平台,立体化开展贯穿学生成长全周期的生态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三生”教育。近3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40余项,志愿服务覆盖超3万人次,育人成效显著。毕业生中,80%以上的人从事生态环保、生物科技等领域工作,社会责任感与专业素养获得用人单位高度认可。

聚焦生态教育

构建“责任浸润+实践淬炼+成效反哺”机制

学院依托“小浪花”志愿服务平台,构建“需求导向+专业赋能”的双向服务机制。通过“个十百千万”计划,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为一个支点,联合10所驻青高校、100名志愿者骨干,收集减塑材料1000斤,带动1万名市民参与环保实践。学院与青岛市市北区洛阳路街道7个社区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打造“绿韵”社区和“环保减塑联盟”,实现“内外循环”双向补充。学生通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海洋生态修复等实践,将“土壤检测”等专业技能与劳动素养深度融合。两年来,相关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并入选全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网络成员单位。学院1个团支部获评山东省“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先进集体,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获省级一等奖,实践成果反哺教学与社会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深化生活教育

打造“符号赋能+场景营造+情感共鸣”模式

“荧光海”理论宣讲平台通过“1+3+N”体系,以师生行走、课程行走、资源行走为路径,打造动态课程与共享资源。各年级设立N个宣讲分团,累计吸收200余名青年学生,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五大主题,制作精品课程30期,采用“city walk”的形式奔赴5省行走宣讲1万余公里,受众超1万人次。学院联合琥珀—生物进化展示馆创设“科学+艺术”沉浸式场景,开展非遗文化交流、书法艺术分享、古风团扇沙龙等活动9次,获评山东省社区优秀教育资源课程。团队3次入选全国志愿宣讲团,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典型经验被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20余次,实现美育浸润与生活教育的深度融合。

强化生命教育

搭建“科普宣传+健康素养+竞赛驱动”平台

“海创汇”科创平台立足“课程+比赛+实践”,联合7所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科普服务网络,录制海洋与生物科普网络课30节、科普故事20个,开展研学、趣味课堂12次。学院启动健康素养提升计划,打造师生科创共同体,设立“斯八达”科技创新基金,实施“科创育苗计划”,通过竞赛驱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两年来,学生团队获“挑战杯”全国竞赛铜奖2项、山东省银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1项,全国合成生物学创新赛、生命科学竞赛等省级以上奖励10项。通过专业智育、体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生命关怀意识同步提升。

下一步,学院将持续完善335”育人体系,立足“三个平台”,将“五育”转化为30个能力增长点,构建精细化评价体系,通过项目化、模块化设计,精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健康生活能力与生命敬畏之心。学院将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