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做研学?
——从齐鲁理工学院“齐鲁古道行”研学谈起
“此时此刻,我感受到圣人心灵深处那动人的音符。他是那样专注,那样陶醉,以致‘三月不知肉味’。这使我明白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心无旁骛。”前不久,在齐鲁理工学院举办的“齐鲁古道行”研学中,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杨佩瑶在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韶院村孔子闻韶处感慨道,“这次参加‘齐鲁古道行’沉浸式研学活动,我真切体悟到古老智慧的历史穿透力、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齐鲁理工学院自2021年启动“齐鲁古道行”研学活动。与此前不同的是,今年的“齐鲁古道行”,除了夹谷会盟遗址、鲁长城、稷下学宫遗址等齐鲁文化遗址和标志性地标外,又增设了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焦裕禄纪念馆、莱芜战役旧址等乡村振兴示范点、红色文化寻访点,增加了“古道思政”专题,丰富了研学内容。回顾“齐鲁古道行”研学近五年的历程,笔者越发感到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这些思考可概括成一个重要课题:“今天,我们如何做研学?”笔者结合“齐鲁古道行”研学探索,谈三个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主题确定和路线选择:做好研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顶层设计、组织策划、管理协调、课题研究、导师指导、安全保障等方方面面,但研学主题的确定和研学路线的选择最为重要。
此次“齐鲁古道行”研学的主题最终确定为“体悟齐鲁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齐鲁文化’和‘中国故事’看似是两个点,实际体现的是一条教育主线,即让大学生在行走研学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他们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齐鲁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常翠鸣介绍。
“到哪里去研?”如何确定路线让齐鲁理工学院的专家们颇费心思。齐鲁大地,海岱之间,古道众多。西线出鲁国北门,大约与今天的104国道同向,北走宁阳,又可分为两岔——直行过泰山,沿济水南向东一直奔向齐都临淄;或右转汶河,过祝阳、汶阳之田,沿章莱官道,经锦阳关入齐境,在三德范路口向东至临淄。东线沿泗河,至平邑、蒙阴到莒县,经今沂水的穆陵关入齐境,进临淄南门。中线则沿泗水左岸奔卞(今泗水泉林),过新泰的齐鲁古道,经雁翎关入莱芜谷,过云台山、龟山,至青石关,在和庄、石马一带入齐境,沿淄河达临淄。研究和厘清古道线路,实际是为研学选择路线图。这次研学从西线出发,然后转入中线,有其研学目的的考量。“这条路线上有章丘三德范村、莱芜战役旧址、焦裕禄纪念馆等研学点,目的是增加‘古道思政’元素。因此,学校思政课教师纷纷加入研学队伍,增加了研学的厚度。”齐鲁理工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齐鲁古道行”研学总策划傅永聚教授分析道。
重视研究和跟进指导:做好研学的关键
“齐鲁古道”作为一个时空概念,是“往日的时间,现在的地点”。它当年曾起到盐运、经济往来、商旅通行等作用,现在则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孔子、孟子、墨子、孙子、荀子、庄子、管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或诞生于此,或曾在这里著书立说,或沿道游学讲学,留下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孔子设教“杏坛”,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私学,被尊为“万世师表”;百家争鸣的齐国“稷下学宫”,是世界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闪耀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光芒。这条古道上有着太多值得挖掘和研究的课题。
齐鲁理工学院副校长李照介绍,在“齐鲁古道行”研学举办之前,参加研学的师生代表就做了近一个月的功课:绘制研学路线图、寻找研学考察点、查阅考察点上的文献故事,确定自己研究的“微课题”——课题不求大而求具体。目的是带着问题去研学,心中有方向,通过实地考察、请教专家和现场访谈,得以解决,最后通过小论文呈现出来。2023级医学专业学生吕子阳确定了一个“微课题”——“石碑文字考证”,在教授傅永聚的指导下,他还真发现了石碑上某些说明文字的错误,并进行了纠正。他在小论文中写道:“令我记忆最深的是,随傅教授在齐长城遗址凤凰山段考察过程中,我发现石碑上的说明有误。经傅教授指导,我翻阅大量资料,证明石碑上对描述齐长城的文献出处存在偏差。此外,齐宣王在位的实际年代也存在混淆。这些错误需要尽快改正,以存历史之真。”
每天晚上,傅永聚、宣兆琦等齐鲁文化专家为学生举办了学术讲座,和学生互动交流,解答学生在研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师生一起沉浸其中。“宿至莱芜,戌时研诵,听着傅教授绘声绘色地讲述‘复圣’颜回,不经意间向窗外一瞥,阴云遮蔽星辰,邃黑一片。低首回眸间,看见同行者似泪眼婆娑,大抵为颜回危难关头仍坚心随师所动容;抬头长舒时,皎皎圆月又好似清澈湖水,洒落在脸上。”学校医学院学生张庆正在《行走在齐鲁古道上的我们》中这样写道。
品行塑造和实践育人:做好研学的目标
研学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关注品行塑造和实践育人,是做好研学的重要目标。
为了体现“品行塑造和实践育人”这一研学目标,齐鲁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张庚灵认为,从学校层面讲,“齐鲁古道行”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选取齐鲁古道上最具典型意义的“点”,做好“古道思政”;从师生层面讲,要挖掘齐鲁古道资源,讲好古道事,讲好古道情,讲好古道人。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行走在古道上的大思政课”,打破思政课的“孤岛效应”,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提高实践育人效果。
在研学设计中,学校应着眼于大学生的品质塑造,注重加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育人资源,构建形成“课堂教授—馆内体验—校外实践”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齐鲁古道见证了山东地区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是齐鲁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宝贵资源与有效载体。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大思政课”,不仅可以加深青年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认同与理解,而且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民族血脉、激励学生为民族振兴和强国建设接续奋斗具有重要价值。
在题为“跟着孔子去研学”的征文中,学校土木工程学院学生苏延航写道:“穿越时空,沿着孔子走过的古道,我们仿佛看到了孔夫子匆匆的脚步,听到了孔夫子驻足时的吟诵和对弟子们的殷殷教诲。而我们想到的更多则是如何‘珍惜时光,发奋学习,为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系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教育系统党建专家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