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让每名教师都成为“有故事”的人 课后服务应实现“托管者”向“引路人”的转变 红色文化是思政教育的好素材 “不变形”是体育活动的关键 请享受运动的快乐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灼 见】

课后服务应实现“托管者”向“引路人”的转变

□ 张振

课后服务这段本应充满无限可能的时光,在有的学校却悄然褪色,沦为课堂知识的单调延伸或单一技能的速成训练场,无形中压缩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珍贵空间。这种现状亟待改变。课后服务应当成为小学阶段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丰沃苗圃,除传授知识与技能外,还应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广阔精神世界的窗,为其全面发展奠定深厚根基。

人文素养的无声滋养,在课后服务时段的精心设计中如春雨般润物无声。例如,一所城区小学在课后服务时段成立了“校园小记者站”,学生需走出教室,采访每日默默劳作的校工,细致观察并记录校园里草木随季节更迭的生命故事。一名原本腼腆内向的四年级学生在数次鼓起勇气与保洁阿姨攀谈其工作日常后,不仅流畅地完成了一篇充满细节的报道,而且字里行间流淌出对平凡劳动者的真诚尊重与温暖理解。该校图书角长期开展的“好书漂流”活动,要求每名参与学生在归还借阅图书时,必须附上一张亲手书写推荐理由的卡片。当稚嫩的笔迹在《城南旧事》的书页间写下“英子的胡同里藏着老北京温热的呼吸和悠长的叹息”时,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体悟与对文化的深沉共情,早已超越机械的识字与背诵所能抵达的境界。这种浸润式的人文体验,将表达的温度与共情的深度播撒进学生心中。

身心素养的协同锤炼,是课后服务不可偏废的重要维度。一所乡镇小学创新设计的课后服务“趣味挑战营”,着力于团队协作的体育活动深度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共同策划穿越复杂的“绳网阵”,或在“暗夜同行”任务中蒙住双眼,完全依赖伙伴清晰的口令指引摸索前行。一名长期因体能不佳而在体育课上退缩的男生,在团队成员持续不断的鼓励声中,最终成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其眼眸中迸发的自信光芒,远比学会某个标准投篮动作更具成长意义。另一所学校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辟“心灵驿站”,由专业心理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情绪魔法师”活动。学生通过自由构建沙盘游戏、色彩绘画的情绪宣泄,学习辨识内心涌动的复杂感受。透过教室明亮的窗户,可以清晰看见学生围坐在沙盘四周,小心翼翼地摆放微缩桌椅、树木、人偶的专注模样,那是他们尝试构建并理解内心世界的生动图景。这种对强健体魄与澄澈心灵的双重观照,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实践素养的土壤深耕,让抽象认知在真实世界的劳作中落地生根。一所小学巧妙利用教学楼顶的闲置平台,开辟出名为“绿芽天地”的小型生态种植园。不同年级学生组成养护小组,负责从松土播种、日常照料、生长观察到收获义卖的全过程。学生蹲在菜畦边记录幼苗破土时屏息凝神的专注模样,发现虫害后围成一圈讨论解决方案的急切神情,以及收获季节在校园义卖会上精打细算、卖力推销的投入姿态,使课后服务时段成为培养其责任担当意识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鲜活课堂。另一所位于老旧社区的小学,课后启动了“社区小管家”实践项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学校周边街巷,细致观察记录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合作设计改进方案,尝试与社区管理人员沟通。当学生指着小区里新添置的分类垃圾桶,骄傲地向路人宣告“我们的建议被采纳了”时,书本上关于公民责任的概念悄然转化为具体而微的行动力量。唯有在真实情境的反复磨砺中,知与行方能真正合二为一。

创新素养的思维火花,更需在课后服务这片相对自由宽松的土壤中被悉心点燃。一所小学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的“奇思妙想工坊”摒弃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动手拆解废弃的钟表、玩具以探究内部机械传动的奥秘,或利用收集的瓶罐、纸板、布料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五年级一个小组花费数周时间,仅用废弃瓶盖与雪糕棍反复调试组装简易的齿轮传动装置,在此过程中遭遇无数次失败却始终不言放弃的执着探索精神,其价值远超一个完美成品的诞生。该校科学社团的“厨房实验室”系列课程,引导学生悉心观察日常烹饪中食物颜色的奇妙变化、气体产生的细微现象。一名学生深受启发,在家中阳台上用醋、小苏打等尝试探究不同物品对豆苗生长的影响,其记录本上略显凌乱却充满惊喜发现的笔迹,闪烁着科学探究思维的宝贵萌芽。创新精神的种子只有在开放、包容、允许试错的土壤里才能破土而出,课后服务时段恰恰提供了这片珍贵的试验田。

课后服务要实现从单纯填补时间的“托管者”向系统培育素养的“引路人”的深刻转型,需要教育工作者凝聚远见卓识,付出扎实努力。学校管理者肩负着顶层设计的重任,必须突破课后服务等同于“看管+作业辅导”的狭窄定位,深入整合校内外资源,系统构建以人文浸润、身心发展、实践历练、创新激发为支柱的综合性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一线教师则需要主动跨越学科知识的固有藩篱,在丰富的课后服务活动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教育智慧捕捉学生成长的关键瞬间,适时提供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支持,挖掘每名学生内在的独特潜能。教育评价机制亦需同步革新,改变过去只关注作业完成度、技能掌握度等单一指标的倾向,转而珍视并记录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展现出的领导力萌芽、面对挫折时表现出的可贵韧性、探索未知世界时自然流露的强烈好奇心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火花——这些才是素养培育结出的真实果实。课后服务这段被金色晚霞温柔轻抚的宝贵时光,绝不应成为课堂知识的单调回响或技能训练的疲惫加时赛。唯有将综合素养的培育置于核心,用心规划,用情浇灌,这段时光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注入丰厚滋养,铺设一条通往开阔明朗未来的坚实道路。

(作者单位系滕州市南沙河镇仓沟小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