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让每名教师都成为“有故事”的人 课后服务应实现“托管者”向“引路人”的转变 红色文化是思政教育的好素材 “不变形”是体育活动的关键 请享受运动的快乐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观 点】

红色文化是思政教育的好素材

□ 公雨佳

歌曲《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唱响《沂蒙山小调》,不仅能实现红色经典流传,而且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它承载着中国革命精神,见证了革命岁月。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化思想引领、厚植文化自信以及丰富教育资源的重要价值。

大学时期是塑造品格、形成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面对众多意识形态的侵袭、外来思想的渗透、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坚守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尤为重要。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鲜活生动地诉说着经久不衰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红色文化真切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了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因此,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化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途径多样化,涵盖的内容广泛。除思政课要求掌握理论知识外,还存在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而且应重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红色文化承载的精神和所孕育的理论成果、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以独特的优势满足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需要。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近年来,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如《长津湖》《觉醒年代》《山海情》等影视作品深受大学生喜爱。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趣味性和感染力,教育方式、方法更加灵活,教育成效显著提升。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守课堂阵地,提升育人效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课堂这一主要阵地,全面建设“课堂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深入研究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练精华,实现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都有生动的红色文化素材作支撑,课堂氛围良好。相较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应改进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融合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红色文化传递的精神脉动。二是搭建实践平台,优化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依托红色文化搭建的实践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凸显。如,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广泛应用,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纪录片、专题片等形式开展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现场教学,实地参观学习红色文化基地,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体悟革命精神,激发其爱国情感。同时,高校定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调研、宣讲等,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内化道德情感,将强烈的认同感外化为实际行动,自觉主动地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三是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关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良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将红色文化和物质性文化、观念性文化以及制度性文化融合,激发红色文化活力,实现校园精神与红色文化精神的融合,从而成为思政教育的好素材。

(作者单位系临沂大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