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构建“一贯·多融·全时空”劳动教育新体系的实践探索 区域联盟同课异构:幼儿园健康领域教研创新实践研究 帮学生擦亮写作的“星星” “思·创”学堂激活学生思维生长密码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劳动教育 】

深耕十二年 “贯、融”育新人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构建“一贯·多融·全时空”劳动教育新体系的实践探索

□ 高胜宾 刘汇洁

在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中学“阳光农场”里,八年级学生正精心照料他们种植的辣椒、茄子和西红柿。“我们运用生物课上学的光合作用原理调节光照时间,用化学课上学的酸碱度知识测定方法调整肥料配比,再结合物理课上学的温湿度控制、数学课上学的种植间距计算方法,以及地理课上学的气候分析方法,让蔬菜长得更茁壮。”学生宋严峻一边记录数据一边介绍。阳光下,蔬菜苗整齐排列,科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的融合在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幕,正是朱台镇幼小初12年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的生动写照。

朱台镇自古就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自2018年以来,该镇以“全学段贯通、全学科融合、全时段同频、全镇域联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线,构建起“一贯·多融·全时空”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心田。

一、贯通培养:让劳动教育成为成长“必修课”

在朱台镇中心学校的档案室里,整齐陈列着学生的《劳动成长档案》。翻开学生王梓悦的档案,从幼儿园时期获得的“穿衣小能手”奖状,到小学阶段的“节气农耕”实践照片,再到初中参与的“社区环保”志愿服务记录,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劳动素养发展的成长轨迹。

劳动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形成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梯。学校构建了“三阶四维”培养体系:幼儿园阶段通过游戏化活动培养劳动兴趣,小学阶段侧重生活技能和农耕体验,初中阶段则注重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为保障实施效果,学校研发了《劳动素养发展标准》,将劳动观念、能力、习惯等细化为36个具体指标,并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跟踪指导。

这种系统化的设计让劳动教育摆脱了碎片化困境。六年级班主任王龙飞说:“现在,我能清晰地看到每名学生在劳动中的成长变化,指导起来更有针对性。”数据显示,实施该体系后,学生劳动实践时间增长了三倍。

二、融合创新:让劳动成为知识运用的“活课堂”

每周三下午,朱台镇中学的“花样面点”课堂总是热闹非凡。在这个独特的“多师同堂”课堂上,不同学科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制作面点:历史教师讲解饺子的起源与演变,从东汉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说到明清时期的“更岁交子”;生物教师带领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解释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反应;美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果蔬汁对面团进行造型设计,将普通饺子变成栩栩如生的“白菜饺”;语文教师则适时引导学生记录制作过程,并赏析《诗经》中“或舂或揄”的饮食描写。

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各学科知识在面点制作过程中自然交汇。历史的时间轴、生物的微观世界、美术的造型艺术、语文的语言表达,都在揉面、发酵、塑形、蒸煮的过程中得以生动体现。课程负责人郭庆表示:“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教学生做面点,而是通过这个载体,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春种一粒粟”课程中,学生运用生物知识优化种植技术,利用物理原理设计灌溉设备,结合数学统计分析产量数据,最后书写调研报告。这种沉浸式学习,让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实践空间。在齐峰新材料公司,九年级学生正在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古法造纸与现代工艺”实践课。学生戴着护目镜,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的研究古籍修复用的防腐配方,有的调试废水处理的生物降解系统。他们将历史课上学的造纸术演变、地理课涉及的原料产地知识,都化作实际操作中的创新灵感。“孩子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问题解决方案,这种成就感是试卷给不了的。”企业研学负责人马原评价。

三、协同育人:构建劳动教育的“生态圈”

清晨,朱台镇西单小学的“十分钟劳动圈”准时启动:低年级学生整理教室,中年级学生养护绿植,高年级学生维护多功能教室。这种常态化的劳动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而在周末,各家的“劳动契约”也在同步履行:三年级学生沈子轩每周要完成整理衣物、清洗餐具等基础任务,还可以自选参与家庭菜园管理。

“劳动教育不能局限在校园里,必须形成家校社协同的育人合力。”该校德育主任韩克勇介绍,学校整合镇域资源,构建了立体化的实践网络:校内建有农耕基地、工艺作坊,家庭实施“1+X”劳动清单,社区和村居设立志愿服务岗,企业提供研学基地。寒暑假的“职业体验周”深受欢迎,学生走进农场、工厂、文化馆,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历练成长。

“手工艺人进校园”活动则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草编艺人韩玉珍师傅每个月都来幼儿园授课。她创新的“草编+游戏”课程,将传统技艺融入趣味互动,带领幼儿用彩绳编织跳房子、用麦秸秆制作会转动的风车玩具。“当小手掌翻飞着编出第一个蝴蝶结时,那亮晶晶的眼神让我看到了技艺的种子在发芽。”韩师傅蹲在幼儿中间,手把手教他们用草编编出卡通动物。在欢声笑语中,古老的编织手艺悄然浸润着童心。

四、劳动育人的“朱台答卷”:硕果累累

6年多的实践结出硕果:学生创新项目获市级以上奖项;调查显示,92%的学生养成了主动劳动的习惯;教师撰写的劳动教育案例多有可圈可点之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劳动中收获了成长。“在农场的劳作让我懂得了珍惜粮食”“社区服务教会我责任担当”,这样的感悟在学生的劳动日记中比比皆是。

最打动人的不是那些亮眼的数字,而是学生谈起劳动时发亮的眼睛。七年级学生赵路涛说:“劳动课让我发现,原来,知识可以这么有用!”这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劳动教育的真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传授,更是完整人格的塑造,是连接知识与生活、学习与成长的桥梁。朱台镇的实践正在让劳动教育这座桥梁变得更加坚实、宽广。

朱台镇的探索表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设计、深度融合、协同推进。站在新的起点上,朱台镇将继续深化“一贯·多融·全时空”的劳动教育实践,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滋养更多学子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系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中心学校)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