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构建“一贯·多融·全时空”劳动教育新体系的实践探索 区域联盟同课异构:幼儿园健康领域教研创新实践研究 帮学生擦亮写作的“星星” “思·创”学堂激活学生思维生长密码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 课题研究】

区域联盟同课异构:幼儿园健康领域教研创新实践研究

□ 刘萍萍

在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与教师专业发展差异是亟待破解的难题。为响应国家关于“健全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加强区域教研”的政策要求,区域联盟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旨在打破园所壁垒,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教研共同体。本研究聚焦幼儿园健康领域教学实践,深入探索了以“盟主统领+自主申请”和“园所赋能+联盟发力”为双轮驱动力的多层级教研路径,通过系统化的资源共享与深度的协同创新,切实提升城乡幼儿园在健康领域的保教质量,为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实践范例。

一、研究意义:时代需求与破解困境的必然选择

本研究的开展源于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现实中,区域联盟幼儿园在健康领域的教学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教学效果不佳现象令人忧虑。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高度同质化,缺乏创新与针对性。研究初期的调查显示,高达80%的健康活动固守传统的“教师示范—幼儿模仿”单向模式,导致幼儿的主体性被忽视,主动参与度平均值很低;教学目标设定存在明显偏差,要么脱离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实际,要么表述过于空泛模糊,导致教学活动缺乏清晰导向;师幼之间的互动质量不高,流于形式的现象严重,课堂上充斥着大量低阶、封闭式的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缺乏启发性与开放性,教师对幼儿个体差异尤其是特殊需求幼儿的关注不足,回应缺乏深度与针对性。

二、研究方法:多层级联动与深度教研的实践框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次教研选取典型的大班健康活动《小螃蟹运瓜》作为核心载体,构建了清晰的双重目标体系:一方面,着力提升教师在健康领域的核心能力,包括精准设计活动、灵活调整策略和实时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致力于在联盟内探索并推广具有“目标精准可测、教学方法灵活多元、师幼互动积极深入”特征的健康课堂新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三重突破:首先是旗帜鲜明地开展“问题式教研”,围绕前期诊断出的痛点(如“动作发展活动如何科学设计”“情境化教学如何避免形式化”)进行深度剖析与集体攻关。其次是创新性地实施“现场观摩式教研”,遴选了骨干型、发展型、基础型三类教师各3名,要求他们基于统一核心目标进行差异化教学展示,随后组织联盟内30余名教师从“目标达成度”“幼儿真实参与度”“师幼互动质量”3个维度进行深度观察、记录与结构化评议,在对比中学习,在差异中反思。最后是系统化地进行“总结性教研”,通过引导教师进行个人深度反思、制订具体行动计划,最终形成“实践展示—多维评议—持续改进”的教研闭环,确保成果落地生根。

整个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区域联盟多层级联动(盟主园、核心园、成员园)的合力与问题导向。筹备阶段,各联盟园积极开展“创课—听课—改课”的园本教研循环,初案经联盟专家团队打磨后提升科学性与可行性。实施阶段的核心“联盟协同展示”环节,3名教师的差异化设计呈现了同课异构的魅力:一名教师创设“哪吒闹海”任务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达成率为92%;一名教师设置“平地—斜坡—障碍”的渐进式难度阶梯,有效适配幼儿个体差异。展示后,联盟并未止步于表面精彩,而是聚焦深层问题,组织深度研讨与优化。针对“提问设计单一”等顽疾,大力推行“问题金字塔”模式,增加高层阶开放性问题比例(如“怎样运瓜才能不让它掉下来”),使课堂开放性问题占比提升至60%,提升幼儿思维活跃度;针对“挑战性不足”问题,引入“器械变式”(如用球平衡板替代普通球)和“规则升级”(从单人运瓜过渡到双人配合、团队接力),增加趣味性和挑战度,成功将幼儿平均有效专注时间与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

三、研究成果:显著成效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构建

实践证明,区域联盟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成效显著。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参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健康领域活动设计优秀率从活动前的35%提升至78%,教师普遍反馈在目标设定精准度、环节设计逻辑性与递进性以及师幼互动有效性上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盟主引领方向与资源支持—园所积极响应与实践探索—教师分层(骨干、发展、基础)加入与共同提升”的区域教研长效运行机制。在幼儿发展方面,成果同样丰硕:幼儿动作发展进步显著,行走速度平均提升40%,协调性与控制能力改善;在合作任务中同伴交流频次增加,社会性交往能力得到锻炼;91%的幼儿能主动尝试并掌握多种运球方式,展现出良好的探究精神。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组织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差异化设计、实施与深度观察评议,产生强烈的“差异对比”效应,实现智慧的“优势互补”,最终推动教学方式从单一僵化走向多元灵活,更加贴近幼儿的真实需求。它成功打破了园际壁垒,构建起“优质经验共享—薄弱环节共研—保教质量共进”的协同发展新机制,有力促进了区域内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与整体质量提升。

展望未来,需从3个方面深化实践:一是深化“教学实践—问题研究—科学评价”三位一体的机制建设,将同课异构这一卓有成效的模式拓展至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其他领域,着手构建覆盖幼儿园五大领域的“同课异构优质资源库”,努力形成“领域全覆盖、教师能力全提升”的区域教研新生态。二是实施更加精细化的分层培养策略,依据科学的“教师能力画像”(精准区分发展型、骨干型、引领型等不同发展阶段),为不同层次教师提供量身定制的、针对性强的专业发展支持(如发展型教师侧重基础规范,骨干型教师侧重创新引领)。三是完善教研评价体系,建立包含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磨课参与度、反思日志深度)、成果性评价(如生成的优质课例质量、幼儿关键发展数据的改善情况)和发展性评价(着重评估教师个体在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核心能力上的提升幅度)的三维评价体系,以评促研,以评促教,助力教师实现阶梯式、可持续的专业成长。

区域联盟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以扎实的实践与丰硕的成果,诠释了“城乡携手、资源共享、教研共进”的先进理念。其持续推进教研制度与模式的创新探索,最大化释放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效能,不断深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是夯实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办好人民满意学前教育的必由之路和长久之策。

(作者单位系商河县第三实验幼儿园)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