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构建“一贯·多融·全时空”劳动教育新体系的实践探索 区域联盟同课异构:幼儿园健康领域教研创新实践研究 帮学生擦亮写作的“星星” “思·创”学堂激活学生思维生长密码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 课改探索】

青州宏远学校

“思·创”学堂激活学生思维生长密码

□ 王姣

在青州市宏远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六年级学生正围绕“校园垃圾分类”开展项目研究。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最终提出的“垃圾智能分类箱”方案被纳入学校改造计划。这一幕是该校“思·创”学堂的日常教学场景,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学校着眼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探索构建起“课程重构—课堂革新—评价转型”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创”育人范式。校长徐丽莉表示:“‘思·创’学堂的本质,是让学习从知识的‘容器’转变为思维的‘引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思维的进阶者、问题的发现者和创新的实践者。”

课程重构:从“知识拼盘”到“素养生态”

课程重构是课堂变革的前提。传统课程像“知识拼盘”,而“思·创”课程则是“素养生态”。为此,学校构建了“基础—进阶—高阶”三阶课程目标体系,对应开发三类课程:基础课聚焦学科思维训练,如语文课的“主张—证据—推论”论证训练;拓展课强调跨学科学习,如“校园雨水花园”项目融合科学、数学与工程知识;项目课则坚持实践导向,由学生自主选题,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思维、培养素养,如四年级学生开展的“非遗剪纸数字化传承”研究等。

在三年级“影子的秘密”跨学科课上,学生先在科学课上提出假设,再在数学课上测量数据,最后在美术课上设计光影装置。这种跨学科学习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知识从结构化到功能化再到素养化”的跃升。目前,学校已开发200余个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

课堂变革:“教师讲授为主”到“师生思维共振”

“为什么树叶落下时总是背面朝上?”在一节科学课上,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使用“猜猜看—动手试—调调看”探究工具:先猜想“叶片结构差异导致重心偏移”,再通过动手实验,对比正反叶面重量,最后修正结论。这一过程,正是“思·创”教学模型的典型应用。

学校研发的Ideas思维教学模型,以“问题驱动—深度思考—协作探究—即时反馈—系统反思”为路径,配套开发了语言类和探究类专属思维工具。语言类工具采用“小嘴巴说清楚三步法”,以“我想说—我找到—所以呀”搭建表达支架,用“小嘴巴”“说清楚”等儿童熟悉的词语引导学生完整表达;探究类工具采用“小能手探一探三步骤”,以“猜猜看—动手试—调调看”搭建论证支架,并配套《操作手册》指导具体流程。在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研讨课上,学生通过“猜猜看(假设数量)—动手试(列表验证)—调调看(修正方案)”的步骤,探索出该问题的多种解法。

“过去,课堂是‘教师问、学生答’;现在,课堂是‘学生问、大家探’。”数学教师孙楠说。为让思维培养从理念走向实践,学校创新打造“问题墙”“成果展示墙”“每周一问”“小先生讲坛”四大互动平台,构建起“提问—探究—展示—迁移”的完整思维发展闭环。这些平台如同串联思维成长的纽带,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知识内化到成果输出,在真实情境中实现能力进阶。

不仅如此,学校还研发了“三单”:课前启思单、课中共研单、课后拓思单,让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时有了工具支撑。其中,课前启思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中共研单提供思维脚手架,课后拓思单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

评价转型:从“分数标签”到“成长图谱”

评价不应给学生贴标签,而要像医生那样做诊断。学校构建了“课堂行为+创新作品+思维测试”三维评价体系,记录学生的思维轨迹。课堂评价用“思维参与度观察表”记录“提问次数”“质疑深度”“协作表现”;创新作品评价则涵盖“原创性”“问题解决有效性”“实践可行性”3个维度;思维测试评价结合语文辩论、科学实验等学科实践任务开发本土化测试题,并通过预测试调整难度。

在学校云平台上,每名学生都有动态更新的“能力画像”,如四年级学生小李的画像显示“提问能力强但论证逻辑弱”,系统自动推送相关思维训练任务。这种精准评价让教师的干预更具针对性,使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建议。

在数字化浪潮下,“思·创”学堂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纽带,将“问题银行”“思维工具”等创新做法分享给更多学校。如今,联盟校教师可通过AI学情诊断工具实时获取学生“提问质量”“论证逻辑”等维度的数据反馈,让思维培养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支撑。这种“传统经验+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不仅让山区学校学生通过虚拟实验室探索科学奥秘,而且让城区学生在社区项目中学会用数据说话,实现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思维生长的快乐”。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每个孩子内心的求知欲与创造力。‘思·创’学堂育人范式的探索,正是为了让学习成为一场永不停歇的智慧生成之旅和未来发现之旅。”徐丽莉说。(作者单位系青州宏远学校)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