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生擦亮写作的“星星”
作文是一些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难关——或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或为完成任务敷衍拼凑,甚至直接上网抄袭……习作教学也困扰着一些语文教师:学生不爱写、不会写的问题,就像夜空中朦胧的星辰,明明存在,却难擦亮。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正是科学地引导他们去“擦亮星星”。
一、创设表达情境,点燃“想写”的内在火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亦是如此。学生若有强烈的写作意愿,反复写、反复改,虽然未必能成天才作家,却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文字表达者。
点燃写作兴趣的关键在于将“写”植入真实生活情境。短信沟通、微信聊天、写请假条、做自我介绍……文字表达已渗透至生活各个方面。笔者在班级中搭建“动心一刻”平台: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两名学生轮流分享近日“心动”小事。为吸引同伴,学生常会提前写下内容以斟酌。比如,一名三年级学生写道:“同桌跟我借笔,上节课,我俩刚闹过不愉快,我本不想借。但记起她前几天曾借笔给我,犹豫后,我还是借给了她。”不足50字,事件清晰,关联词恰当。
学生分享后,笔者先肯定优点:“你用简单的话把事情说清楚了,还注意到用‘但’‘还是’这样的词连接,很有条理。”再借事件引导价值观:“在矛盾中选择友好,你重情义,这种正能量值得传递。”同时即时指导:“你说‘犹豫后’,当时心里是不是在想‘借了会不会没面子’‘不借又觉得过意不去’?把这些想法写出来,读者会更懂你。”肯定、欣赏与指导并重,让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渐渐被表达热情取代。
习作课上,真实情境更能驱动情感。执教四年级“学写书信”时,笔者设计情境: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借调近一学期后,寄来亲笔信。学生收到信后雀跃激动。展开阅读时,笔者播放教师的录音。熟悉的声音配上文字,教师的样子仿佛出现在眼前。情感被唤起,回信的愿望自然萌生。那节课,多数学生一气呵成写完回信,笔尖下不仅有对老师的回复,而且有深厚的师生情谊。
表达欲源于真实情境。唯有创设触动心弦的情境,才能让学生主动提笔,体验“不吐不快”的酣畅。
二、搭建多维写作支架,铺设“会写”的坚实阶梯
写文章有方法。对小学生而言,方法相对抽象。只有将方法融入具体运用中,才能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提升其书面表达能力。统编版教材关注学生能力的阶梯增长,每篇单元习作都聚焦某一能力点的提升。这离不开教师对习作方法的指导。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是“我和××过一天”,写作要素是“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此次习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且合情合理、符合人物特点。首先,笔者搭建素材支架,让学生交流喜欢的动画或神话人物形象,谈其本领和特点,再告知他们这节课这些人物会“来”到身边,与自己共度一天。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明确了习作目标,之后走进自己选择的情境中发挥想象,做好创作准备。此前,笔者搭建了两个写作支架:一是想象支架,“你和他(神话或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在哪里过一天”,引导学生用“穿越”构想去发散思维,可以是他穿越到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是“我”穿越到他的世界,还可以穿越古今;二是表达支架,“你和他在这一天中可以做什么”,在交流中明确发生的事情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想象要合理,且要突出人物描写,这样事件才能吸引人。
搭建写作支架,能为学生提供语言范式,积累表达技巧,引导写作思路,规范表达逻辑,在降低写作门槛、消除畏难情绪的同时,实现了写作水平的个性化提升。
三、讲评重于指导,激活个性表达的璀璨星河
习作课有作前指导课和作后讲评课两大课型。作前指导课围绕“写什么”和“怎么写”组织学习活动,但若指导得过于细致,学生的表达易雷同,容易“好心办坏事”,不如把力气放在作后指导上。
执教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指导课时,为让学生对“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具体可感,笔者按照写作方法写了下水文《学骑自行车》作为示范。本以为学生能轻松达成习作目标,没想到执教的两个班共87名学生,有53人写了骑自行车这件事。这样的指导,“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和大脑,禁锢了他们作为鲜活、富有创造性的“人”的言语活动。学生写作文时,想的不是表达情感与想法、讲好自己的故事,而是按老师的思路和方法完成作业。“指导”导致个性迥异的学生写出了千篇一律的作文。写作技巧很重要,且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已有渗透,学生在品读中有所体悟。习作是对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实际运用,学生练习习作时,最需要的不是技巧和指导,而是自由和自我。
学生个性表达后,笔者再对习作进行讲评指导,提供修改思路,让好文章被“改”出来。在习作讲评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批阅时圈出写作亮点,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分享。哪怕文章中只有一个词语用得恰当、一句话写得生动、一个片段描述得精彩,都值得肯定,以此树立学生的写作自信。另外,讲评中的修改建议是重点,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鼓励其独特视角,多联系现实生活经验,提出合理化修改建议,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写作就是写生活,是个人的真情流露。
先写后评顺应学生写作步伐,鼓励个性化表达。习作教学中要重视讲评,关键是帮助学生树立写作自信,鼓励他们改出好文章。
写作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从小播下兴趣的种子,持续培育。面对学生的困境,教师当以情境点燃兴趣,以支架铺设阶梯,以评价鼓舞干劲,引领他们“擦亮”自己的“写作之星”。让写作成为乐于奔赴、收获幸福的事情。
(作者单位系荣成市石岛湾中学小学部、荣成市人和镇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