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班主任 用智慧和美育做深情的凝望——曹春梅的诗意情感传递 如何破解学生的“心灵密码” 多维创新安全教育:为学生撑起“安全防护伞” 家长的名字,不能成为“玩笑梗”

第7版:班主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班主任
07
【精彩案例】

家长的名字,不能成为“玩笑梗”

□ 王祥海

问题浮现:从“玩笑”到伤害

不知从何时起,班里学生之间流行起一种“玩笑梗”——互相喊对方家长的名字。起初,我并未在意,直到小志哭着来找我,说小宇在班里三次喊他家长的名字,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小宇也委屈地表示,小志同样喊了他家长的名字。这种互相伤害的行为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是一种不良的班级风气。

不久后,小伟的家长打来电话,告诉我小超因为喊家长名字的事差点与小伟打起来,甚至小伟还抱怨:“和班主任说也没用,班主任管不了!”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我在调查中发现,有好几名学生曾为此偷偷哭泣,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产生了敌对情绪。

查找根源:“不胫而走”的家长信息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经过调查,我发现,学生获取别人家长名字的途径竟如此简单:平时收集的家长信息表、需要家长签名的回执单、家长会签到表等,都成了学生获取这些隐私信息的来源。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学生对这些信息的关注度很高,甚至会在传递回执单时故意偷看并传播。即便我将这些表格折叠起来,信息依然“不胫而走”,成为学生课间“开玩笑”的素材。更有甚者还玩起了“谐音梗”,故意用同学家长名字的谐音制造笑料,引发全班哄笑。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隐私,还成为学生矛盾的导火索。作为班主任,我深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此,我尝试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我严肃批评了那些经常喊别人家长名字的学生,并请其家长到校沟通,共同约束学生的言行。通过家校合作,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他人,而且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初衷。其次,我彻底清理班级中涉及家长信息的表格和回执单,并规定所有涉及隐私的文件必须由我收发,避免学生接触。同时,我要求学生传递文件时必须保持折叠状态,不得随意翻看。

在班会课上讨论:如何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我组织了一系列以“感恩”和“尊重”为主题的班会。通过换位思考、深度交流,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妥。

情景模拟:让“玩笑”现出原形

在班会课上,我设计了一项“角色互换”活动:先让几名平时喜欢喊别人家长名字的学生上台,随机抽取写有他们自己家长名字的纸条。然后,让其他同学用夸张的语气喊出这些名字,并观察他们的反应。引导学生讨论:“当别人这样喊你家长的名字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小宇在活动结束后主动承认:“我以前觉得好玩儿,现在才知道,别人喊我爸妈的名字时,我心里特别难受。”

随后,我抛出问题:“喊别人家长名字到底是玩笑,还是伤害?”并组织正反方辩论。正方:“只是开玩笑,并没有恶意。”反方:“如果对方觉得不舒服,就不是玩笑,而是霸凌。”在争论中,我引入心理学概念“冒犯者效应”(即开玩笑的人觉得无所谓,但被开玩笑的人可能深受伤害),并让学生思考:“你的‘玩笑’是否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我让学生完成一项作业——采访家长:“你的名字有什么故事?你希望别人怎么称呼你?”班会分享课上,小琳说:“我爸爸的名字是爷爷起的,意思是‘光明磊落’,他不喜欢被人拿来开玩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意识到,家长的名字不是“梗”,而是承载着尊严和情感的符号。

认知改变:从“管不住”到“不想做”

我让学生自主讨论:“什么样的言行算尊重?什么样的算越界?”并共同制定规则,如不传播他人隐私(包括家长信息)。如果别人明确表示不喜欢某个玩笑,就立刻停止。违反者需完成“善意行动”(如为对方做一件好事)。

班级设立“尊重观察员”(每周轮换),记录班级中的文明行为和不妥言行。同时,设置了匿名反馈箱: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或“投诉”同学,避免“告状”带来的压力。

在以后的班会中,我安排了“夸夸会”,即每周班会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互相表扬,强化尊重与善意。同时,邀请家长录制短视频,讲述自己名字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

效果与反思:教育是慢的艺术

一段时间后,我问学生:“现在,班里还有人喊同学家长的名字吗?”他们回答:“比过去少了,但还是有。”这个答案让我既欣慰又无奈。欣慰的是,教育措施初见成效;无奈的是,问题的彻底解决仍需时间。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通过持续的引导、真实的体验和集体的约束,学生逐渐从“不敢做”转向“不愿做”。家长的名字,本应是温暖的象征;而班会的价值,就是让这份温暖回归。学生之间喊双方家长名字的现象,表面是开玩笑,深层是尊重教育的缺失。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仅要“管住行为”,更要“改变认知”。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尊重的意义,班级才能成为充满善意的成长家园。

(作者单位系汶上县第二实验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