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与创新:济南市历城区区域教研改革实践
济南市历城区是以农村为主体的教育大区,103所学校中城区学校占比不足10%,长期面临三大结构性矛盾:一是教研路径“两张皮”,科研与教研脱节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二是组织形态“碎片化”,活动缺乏系统设计致使质量低下;三是队伍建设“战术化”,教师缺乏长效科研思维制约发展动能。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老、旧、短”“僵、障、独”等特征,根源在于教研内涵不清、方向不明、结构不优。
在此背景下,济南市历城区以“跨·融·创”理念为引领,构建特色教研体系,通过20年实践探索出县域教研“三化融通”(常态化、一体化、全域化)范式,其核心在于以问题为导向破解教研“缺跨”“失融”“少创”困境,通过“跨·融·创”机制推动教研从“育分”向“育人”转型,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跨·融·创”教研范式的理论突破
“跨”即跨主体、领域、学科、平台的常态化联动。例如历城区实验小学构建的家校社和合协同育人体系,通过家长课程开发、社区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教育场域的跨界融合,其“家校社共育创客节”已成为区域品牌活动。“融”指方向、思想、组织、行为、文化的“五位一体”整合,如礼轩小学的“大单元”教学改革,通过学科知识融合设计,将语文阅读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开发出“节气里的科学”跨学科主题课程。“创”则体现在六大机制创新,如唐冶中学依托“三化三式”育人体系(课程生活化、教学情境化、评价多元化;项目式、探究式、体验式),将城乡资源转化为探究式学习素材,其“农田里的数学课”案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P-G-I-U-S”教研共同体的机制创新
“P-G-I-U-S”共同体(P即区委教育工委,G即教育行政部门,I即教研中心,U即高校,S即学校)以“大教研”理念整合党政、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针对“大”字可能引发的误解,明确其内涵为“全要素协同”——如易安小学历经25年探索的“说学教育”,通过共同体平台将教师“说学”教学法研究与山东师范大学的理论指导相结合,形成“课前预学—课中说学—课后延学”的完整体系,其学生口语表达素养测评数据连续三年居全区首位。这种“大”并非规模扩张,而是通过数字化平台(如“创小智”线上教研平台)实现离散研究力量的精准聚合。2024年,该平台累计生成个性化教研方案1.2万份,资源共享覆盖全区96所中小学。
“七大”体系的实践路径
在实践过程中,历城区逐渐探索出“七大”实践体系,即“大先生”“大战略”“大教研”“大培训”大比武”“大阅读”“大平台”。“大先生”项目以历城二中“勤志文化”为核心,打造“四个引路人”教师培养体系;“大战略”通过历城二中教育集团带动,将“五育并举”经验向46所幼儿园、78所小学输出;“大教研”分层推进,小学段形成“五有好学堂”标准,所谓“五有”指兴趣、习惯、思维、动力、所得五个方面,初中段建立“备课—上课—作业—命题”闭环教研机制;“大培训”依托山东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项目,构建“新教师—骨干—名师”全流程培养链;“大比武”以命题研究倒逼课堂改革,2023年,教师原创试题库收录优质题例3000余道;“大阅读”通过“全科阅读课程+书香校园建设”,使全区学生课外阅读量年均增长40%;“大平台”整合200余名高校专家资源,为农村学校提供“菜单式”教研服务。
历经20年实践,历城区5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显示城乡校际差异系数下降37%。未来,历城区将深化“三化融通”范式,重点推进教研数字化转型,实现“跨·融·创”机制的智能化升级。
(作者系济南市历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