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协同育人 二十年“和合”育人路 “教联体”厚植学生成长的“土层” “欢聚式”家访:让教育关怀从“指尖”回归“心间” 首访新生家长 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第7版:协同育人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协同育人
07
【同向同行】

二十年“和合”育人路

——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纪略

□ 徐明军

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为根基,历经二十载探索,构建了“和以聚力·合以致远”的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系统解决了协同育人中“共识缺位、主体失位、场域错位”等突出问题,实现了育人共识、育人机制、育人课程和育人评价的系统性突破,用多年实践诠释了“1+1+1>3”的育人智慧。

四阶跨越的探索历程

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的协同育人探索,始终遵循“和合”思想的脉络渐进深化,历经了四个关键阶段。

酝酿期(2005年—2007年):坚持问题导向,凝聚思想共识。针对家校社三方“各自为战”的痛点,学校以文化浸润破题,系统性地提出“和合共生”育人观。为使理念落地生根,学校搭建多维沟通桥梁,比如,开办校报《实小通讯》,定期刊发家校故事;设立“学校开放月”,全景呈现课堂生态;设立“校长信箱”,全天候聆听家长心声,引导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合伙人”。四年级学生小张在社区开展的“国防体验日”活动中担任“小小讲解员”,回家后,主动帮爷爷整理老照片。这样的“涟漪效应”让首批32名家长自愿加入“家校互助队”。

探索期(2008年—2013年):坚持系统思维,构建课程体系。学校把突破口放在课程的开发上,搭建起“基础—拓展—特色—定制”四层台阶,让课堂、家庭、社区连成一条育人跑道。学校同步上线“1引2会3岗”机制,即一条“和合”文化主线贯穿始终;班教导会、家校共育会让教师和家长随时“碰头”;护学岗、助学岗、促学岗让家长轮流“上岗”,实现从“学校独唱”到“家校合唱”的目标。短短一学期,家长直接参与课程开发的比例就达到38%,协同育人从“理念”变成了“协同现场”。

成熟期(2014年—2019年):坚持机制创新,推进评价改革。学校聚焦“育人主体失位”的问题,用两条线拉动全场:一条改机制,一条换“尺子”。在机制创新方面,学校将原有的“1引2会3岗”升级为“1引2会3岗4课5协同”模式。4类新课直接开到“家门口”:家庭教育主题课、海月暖心讲堂、“和合”读书时光、“1+3+X”个性辅导,让家长边学边用,教育能力“随堂涨”。5级协同圈层使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机构高效联动,有事“@”一下,资源“秒到位”。在评价改革方面,学校构建了“常态推进+个性定制+技术赋能+增值发展”的“和合致远多元进阶可视化评价体系”,通过数智平台实时沟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了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追踪与个性化支持。教师从“主讲”变为“导师”,家长从“点赞”变为“合伙”,社区从“送资源”变为“一起管”。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协同育人真正跑出了“加速度”。

示范期(2024年至今):坚持示范引领,强化辐射效应。随着育人体系的成熟,该模式进入示范推广阶段。学校通过出版专著《携手共进·和合致远——校家社全员育人探索与实践》,系统总结了20年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同时,学校将“和合协同”育人模式推广至省内外200余所学校,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现场会、权威媒体报道、10余万人次培训,让“和合协同”成了可复制、可落地的样板。

场域共生的实践框架

“学校圆心”的课程重构,是协同的核心。在德育领域,“成长驾照”体系让育人有了量化标尺:学生小李因经常忘带作业而被扣分,同桌每天早晨提醒他检查书包;两个月后,他的“驾照”升星,养成了良好的整理习惯。智育方面,打造“基础+拓展+特色+定制”“四位一体”的“和合”课程。基础课“稳稳托底”,通过“和思、和慧、和美”课程,把课程方案转化为育人行动,确保每名学生先把底子打牢。拓展课“按需选择”,礼仪、节日、心育、班本、社团……菜单式课程排满课后表,学生根据兴趣“点菜”,家长在旁“配菜”,共同把课余时间变成“成长加餐”。特色课“个性扬长”,非遗、科创、戏剧、主持、编程……专属赛道铺就成长路,学生根据天赋“发力”,学校用资源“助跑”,合力将潜能优势打造成闪亮名片。定制课“私人定制”,学校牵手高校、博物馆、社区,把“高雅艺术进课堂”“吉尼斯挑战”“红色寻访”等项目做成选修包,想学多深、走多远,学生自己说了算。例如,与山东大学合作开设了“小小科学家”课程,教授带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家长则录制家庭种植视频,形成“课堂+家庭”学习链。

“家庭半径”的赋能体系,激活家长内生动力。学校构建“基础—专业—领袖”三阶成长路径:“基础阶”通过“和合家长学堂”培训沟通技巧,“专业阶”认证“家庭教育指导师”,“领袖阶”选拔“家长督学”参与课程审议。从事法律工作的家长刘律师从“家庭普法小课堂”起步,开发“少年法庭模拟”课程,年均授课20余节。“和合家庭积分银行”更让家长参与有了持续动力:参与执勤、开发课程可累积积分,兑换亲子研学、专家咨询等服务项目。二年级家长张女士用800积分兑换的“非遗工作坊”体验,让孩子爱上了面塑艺术。

“社会圆周”的资源整合,打破教育边界。学校联合历城区山大路街道打造五大协同圈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讲,家校社班本课程资源共同体,家校亲子共读共写项目,基于家校社形成共促的学龄段劳动清单项目,家校社参与的可视化多元进阶评价项目。在“社区小管家”项目中,学生在党群服务中心整理图书、引导人们停车,服务时长计入“成长驾照”;“小小医者”项目里,医生带领学生认识人体器官,学生回家后成了“家庭健康监督员”。数字化“同心育人”平台让资源匹配更高效:教师提交“非遗课程需求”,系统自动对接社区剪纸艺人,一键预约即可开课,使社区资源利用率从30%提升至85%。

主体共生的动能激活

教师转型,从教学者到成长导师。学校实施“三师工程”,推动教师角色重构。通过“和合育人教师研修学院”“双导师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要求教师合理进行家校微沟通、每周一次家庭观察记录、每月一次社区走访,推动教师实现从教学者到成长导师的转型跃迁。在此过程中,有教师发现,学生小陈写作业拖拉,便联合家长制定“睡前15分钟规划表”。3个月后,小陈的自主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如今,教师协同能力达标率从62%跃升至98%,60余名教师成为区域骨干教师。

家长从“旁观者”变为“教育合伙人”。“家长职业资源库”整合287名家长的特长资源,开发出“航空安全”等127门课程。三级家委会机制让家长深度参与班级管理:班级家委会协调日常事务,年级家委会对接资源,校级家委会参与课程审议。家长提出的“增加户外劳动课”建议,促成了与社区农场合作的“农耕体验课”开设。

社区从资源供给到教育共治。成立“校家社协同育人联合会”,设计“四入机制”(资源入校、课程入课、活动入社、评价入档),社区资源利用率提升60%,协同效率提高3倍。成立“学生协同育人委员会”,构建“学长制”育人体系,设计“社区学习圈”项目,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社会参与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数载实践慢慢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学校获评“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济南市百所家长学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校长和40余名教师分别获“山东省家校社协同育人名校长”,省、市级名师等荣誉。学生在科技、艺术、体育等竞赛中获奖数量年均增长15%,涌现出一批“身心健、乐学习、会合作、懂生活、勇担当、品行好”的“致远小公民”。

“‘和合’协同不是终点,而是让每名教育工作者都能在各自坐标上发光,最终汇成照亮孩子成长的星河。”该校校长说。

家长会和“1 + 3 + X”个性辅导是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桥梁。家长会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个性辅导则聚焦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提升方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图片提供: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