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协同育人 二十年“和合”育人路 “教联体”厚植学生成长的“土层” “欢聚式”家访:让教育关怀从“指尖”回归“心间” 首访新生家长 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第7版:协同育人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协同育人
07
【政策解码】

“教联体”厚植学生成长的“土层”

□ 睿初 张学炬

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教联体”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重塑教育生态等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动“教联体”建设,凝聚全社会育人合力,有助于厚植学生成长的“土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何谓“教联体”?《方案》指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其内涵是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当首先从各自主责出发,履好职、尽好责。政府主要做好统筹指导,督促各部门相互配合,调动各类社会育人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为学校做好助力服务。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要充分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健全家校沟通联系制度,听取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意见建议;要整合社会资源,用好思政课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家庭层面、街道社区层面也应选好发力点,比如,家长要履行好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主动协同学校教育等。街道社区层面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利用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等。

能不能真正形成强有力的育人合力,是决定“教联体”建设质量的关键,也是其建设的目标之一。家校社各方应当“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但是,也不能“各自为政”,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好自觉能动性,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履职尽责,真正打好“协同”这张牌,努力实现协同育人的“最大公约数”。

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交出一份满分答卷,绝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还要有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如《方案》中提出,推动“教联体”建设需要建立三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将“教联体”建设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谋划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完善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政策保障,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地落实。二是教育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与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学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共同研究、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各相关部门、社区街道、社会资源单位落实育人责任,与学校建立工作对接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协同方式、责任人和联系方式,围绕学生在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时间轴和空间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条件保障,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

总之,“教联体”建设,“教”是主责,“联”是中心,“体”是目标。唯有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优势互补,形成一个既各司其职又紧密结合的整体,才能助力推动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