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创新“三位一体”实践路径 打造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样板县
近年来,邹城市坚持从经济社会的全局高度谋划义务教育,从学生成长成才的民生角度洞察义务教育,从教育强市的战略维度推进义务教育,筑牢均衡之基,厚积优质之本,走好长远之路,实现了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高位进阶”,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走出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邹城路径”。
锚定教育发展需求
统筹资源精准供给,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邹城市下好“先手棋”,强化规划引领。该市坚持教育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两规并行、互促并进”,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十年布局规划》。实施总投资30亿元的16所学校工程建设,打造学段齐全、规模适度的精品学校,新增学位2.7万余个。城区推行“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园区化办学,盘活六中等9所学校,建成投用北城、铁西两个教育园区,实现资源扩增量、供给优结构。农村实施“强镇筑基”工程,“一镇一策”优化整合“散小弱”学校45所,实现规模减存量、办学提质量。
突出“标准化”,全面改善条件。该市把“美丽校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校车惠民”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近2亿元,改造寄宿制学校取暖15处、学校用电34处、校舍消防383处,以及农村学校运动场、食堂60处,有效缩小城乡学校教育环境差距,带来“新学校上新、老学校焕新”的直观感受;开通师生公交车61辆、专用校车49辆,惠及38所中小学的4600名学生,有力保障学生安全便捷上放学。
成立30个城乡信息化教学协同发展共同体,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开展连片教研、示范观摩课、送教下乡等活动。探索“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新型教学教研模式,实施紧密型“名校+”教育共同体建设,城乡学校结成20个联盟,推动管理共进、教学共研、信息互通、师生互动。
锻造教师核心能力
重构队伍优化结构,系统提升育人质效
邹城市制订教师补充三年规划,通过优才计划、校园招聘、公开招聘、青优计划等渠道,公开招聘教师905名,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219名、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奖者116人。初中及以上学校教师本科学历占比100%,小学教师本科学历占比98.6%。组建72个“三名工作室”,构建特级教师、杏坛名师、齐鲁名师、专家型学科带头人等8个成长梯队,锻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济宁市级以上荣誉获得者2300余人,106人被评为省教书育人楷模、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齐鲁名班主任。同时,不断完善教研员补充机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提升教研“四个服务”能力。
坚持待遇、荣誉向农村一线倾斜,完善教师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将到农村学校任教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和选任中小学校长的优先条件,有序引导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流动,每年城乡、校际交流教师1100余名。全力帮助乡村教师解决生活、交通、住宿等难题,确保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创新协同发展机制
深化融合多元联动,打造优质均衡生态
邹城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双减”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创新开展创客节、校园艺术节、中华诵读等活动,发展校园艺术社团230余个,打造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合格率逐年提升。第二实验小学《探究课后服务“1+X”管理模式》等案例获评“双减”先进典型。
围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内容,聚合市公安局、市卫健局等单位,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打造“幼吾幼”教联体品牌。目前,开展“教联体”公益行系列活动19场,惠及师生和家长2万余人。
聚焦质量核心,扎实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引导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深化“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中小学办学评价机制,印发《学校考核奖励办法》,实施ABC类“标准+特色”针对性考核。
发挥教育督导的“指挥棒”作用,构建“包保领导+督导组长+责任督学+学校负责人”四级闭环督导体系,将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教育教学、校园安全稳定等纳入督导范围,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督导评估办法》《义务教育学校督导检查清单50条》,16个督导责任区、142名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以坚决的态度、务实的作风、严格的标准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下一步,我们将以‘优解’思维答好义务教育‘民生卷’,侧重点已从‘数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以全面巩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果为抓手,奋力开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邹城市教体局局长田慎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