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滨州市滨城区第六中学:构建“六维”教研生态  激发教师成长新活力 “根”育未来 “课”润成长——昌乐县第二实验小学的“根”文化实践探索 图片新闻 “研”途皆美好 “学”中悟成长 山东师大附小用脚步丈量“大写的思政课” 莒县峤山镇中心初中:五措并举,让德育的种子生根发芽 莒县峤山镇中心初中:五措并举,让德育的种子生根发芽 乳山市徐家镇中心学校:创新教育举措 培育时代新人 临沂银雀山小学:三维督导闭环 为教学精准提质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滨州市滨城区第六中学:构建“六维”教研生态 激发教师成长新活力

□ 张国瑞 刘宁

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浪潮中,滨州市滨城区第六中学以教研为引擎,探索出一条务实、创新、高效的教改之路。该校秉持“培育阳光生命,奠基智慧人生”的办学理念,锚定“筑基、立标、深耕、传承、激效、拓展”六个维度,通过“周教研、名师开讲、师徒结对、课题研究、以赛促研、教师读书”六项行动,构建起全新的教研生态,有效激发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觉,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筑基:周教研激活全员教研活力

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任务群教学等新理念,学校以“五定”为标准,打造了高效的周教研模式。每次教研活动定时、定点、定题、定中心发言人、定读书分享人,确保教研活动高质量开展。各教研组立足课程标准,聚焦课堂核心问题、作业优化、命题导向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入研讨。

数学组教师张笛在教授函数章节时发现学生理解困难,便在周教研中提出这一问题。经过集体讨论,教师们决定通过生活实例和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每次教研都是一次学习和反思的过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张笛感慨道。这种集体备课与课堂实践的有机融合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的坚实基石。

立标:名师开讲引领教学方向

为摆正教研改革方向,学校定期开展“名师开讲”活动,邀请校内外名师分享前沿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今年春季学期,滨州市英语学科带头人樊林杰以《幸福教师三部曲》为题为青年教师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他提出幸福教师的“四内核”:善于倾听和赞美学生;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保持教育创新活力;拥有怜悯心,理解学生。同时,他为教师成长开出“三味良药”:看事长远,坚持做正确的事,享受育人过程。截至目前,“名师开讲”活动已开展15期,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航标”。

深耕:课题研究推动教育创新

学校将课题研究作为教师深耕教学的重要抓手,鼓励教师围绕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近3年,学校承担了1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和4项区级课题;目前,还有5项省、市、区级课题在研。青年教师王婧雯主持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三梯五维’阅读素养模型构建及测评研究”等课题,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语文教研团队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教学科研无止境,课题研究反哺了教学模式的升级。”团队成员刘岩红说。

传承:师徒结对延展教学智慧

针对学校规模大、教师多的特点,学校以“四个引领”为导向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引领青年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提升师德修为、夯实业务能力、潜心终身学习。师傅深入徒弟课堂听课评课,徒弟则通过观摩师傅的常态课学习教学技巧。

语文学科教研组通过“双向选择”确立师徒关系,推行“交互式”听评课,促进教学交流。年轻教师樊婷婷在师傅指导下迅速成长,在各级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

激效:以赛促研加速教师成长

学校通过教学类比赛搭建以赛促研、以赛促教的平台。命题说题比赛要求教师自主命制试题并阐述命题思路,考察教师的综合素养。政治组教师边景真所在团队在比赛中注重将劳动教育与考查能力相结合,命制了一系列生活情境试题,获得市级比赛评委的高度评价。

在赛事平台的激励下,教师在各级比赛中屡创佳绩。青年教师闫静、王云晓等在区级基本功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市级一等奖;地理组孙培海、语文组谭海玲等教师所在团队在市级命题说题比赛中斩获高分。备赛过程中,骨干教师的细致指导和参赛教师的反复打磨,生动诠释了“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育家精神。

拓展:教师读书增长教育视野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定期开展教师读书分享活动,推荐《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探索》等经典书籍,鼓励教师自主阅读。语文组教师刘树行在分享《阅读照亮教育》时说:“教师应从阅读中汲取新知识,引导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

学校还开展了跨学科“读一本书,寻一束光”整本书阅读展示活动。师生共同研读名著,制作模型、仿制文物、编排课本剧,展示了阅读的丰硕成果。教师业务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在这里共同生长。

滨城区第六中学以科学观念抓教研,从细微之处促提升,近年来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山东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党委书记魏建泉表示:“教研是教育智慧的‘助燃剂’。我们将继续优化教研生态,助力每名教师实现教育家之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