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我的从教故事 教育是守护每艘航船驶向希望 田埂上的职教突围 三尺讲台三十一载  我与教学创新的双向奔赴

第5版:我的从教故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我的从教故事
05

三尺讲台三十一载 我与教学创新的双向奔赴

□ 崔玉

粉笔灰落在泛黄的教案扉页上,那是我写下的人生第一份有机化学备课笔记。工整的化学方程式与密密麻麻的教学思考,成了贯穿我教育生涯的关键密码。

31年后,当我站在智慧教室里讲授国家一流课程有机化学时,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学生提交的思维导图与弹幕讨论,关于“黄鸣龙反应”的热烈探讨如星火迸溅。这一刻,那些与教育共同生长的记忆愈发清晰。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馈赠,更是一场关于教育初心的漫长坚守。

■ 破壁:从知识传授到思维重构

1998年的某个午后,小齐同学关于苯炔杂化轨道的提问,让我的粉笔第一次在黑板前悬停。面对学生灼灼的目光,我坦然承认:“这个问题需要课后深入研究。”从那天开始,我便常常在图书馆期刊分区中穿梭,从《美国化学会志》到《分子结构杂志》,逐页梳理杂化轨道理论的最新进展。

那个看似简单的提问,让我意识到经典理论体系与学科前沿之间存在的认知裂隙。从红外光谱的验证到HOMO轨道的理论计算,我将苯炔的现代理论研究成果详细整理成8页补充讲义。我把sp2和sp两种杂化理论同时引入课堂,并引用最新的数据结果分别加以论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当学生恍然大悟“问题的解释可以基于多个角度,原来模型选择取决于实验证据”时,这种基于实证的思维觉醒远比荣誉更令我欣慰。

这次教学反思催生了持续20余年的“问题驱动式”改革。在构建“一中心一主线三阶段四模块”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时,每章设置的“前沿之窗”“探索与发现”专栏成为知识更新的桥梁。2011年,我讲授羰基还原反应。学生在我主持的国家基金项目启发下,设计出三种新型螯合剂3-氧戊二酰胺构型。这份课堂方案最终助力学生斩获第七届“挑战杯”大赛山东省特等奖,印证了教学与科研共振的魔力。那些曾需查阅文献的难题,已化作推动教学改革的星辰。

■ 立新:混合式教学的时代应答

从2000年制作的首批校级精品课件,到2019年获批国家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这一份份收获记录着我与教育信息化的共生轨迹。

在此期间,我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思维、强化责任担当”为主线,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基础理论、结构性质关系、反应机理、合成应用”四个模块中将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中心、一主线、三阶段、四模块”有机化学创新课程体系,将传统课堂拓展成无边界的知识生态圈,由此荣获山东省教学创新比赛三等奖。

在“生活中的手性分子”讨论课上,学生用沙利多胺的悲剧解析药物手性,结合用香芹酮的镜像结构探讨自然造物的神奇,使抽象知识升华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

■ 铸魂:课程思政的化学表达

在《醚类化合物:从分子设计到未来科技》案例中,我以烷氧键为切入点,串联起麻沸散的千年智慧与冠醚-MOFs材料的碳捕集革命。当学生发现运动鞋减震气垫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竟属同源,均为聚醚材料时,“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维与“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完成深度融合。

我在讲授苯环取代定位效应时,当屠呦呦团队测试342种青蒿素衍生物的数据柱状图投影在幕布上,甲氧基的定位作用与科研攻坚精神此刻产生共鸣。这正是我们思政示范课程提出的“四阶段渐进性”策略精髓,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正是基于这些教学策略与教学案例,我主持的有机化学课程获得首批山东省思政示范课。在31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创新教育应该像化学键一样,将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牢固连接。

31个春秋掠过讲台,青丝染霜而初心不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始终引领着我前进的脚步。每当走到教室门口,我仍会为即将开始的课堂心潮澎湃。这份永恒的悸动,或许就是教育给予坚守者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系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