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我的从教故事 教育是守护每艘航船驶向希望 田埂上的职教突围 三尺讲台三十一载  我与教学创新的双向奔赴

第5版:我的从教故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我的从教故事
05

田埂上的职教突围

□ 董学卫

■ “跨界者”的初心: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15年前,我在鲁南制药集团的生产线上调试离心机;8年前,我在汶上化工园区为化工产业提质增效绞尽脑汁;6年前,我站上了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讲台。

在化工行业工作10年,我见过太多科研成果被锁在保险柜里,也见过农民捧着发黄的麦苗手足无措。这份不甘成了我躬身职教的初心:“职业教育必须紧贴一线,培养‘能用、好用、敢创新’的技术人才。”

2021年春,在济宁润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技术总监老黄捏着一袋结块的微胶囊农药直叹气:“董老师,这微胶囊技术国外卡脖子,咱自己搞的成品率不到60%,农民用不起啊!”他的叹息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那天回程,我绕道来到一片麦田,蹲在地头扒开麦秆,只见虫卵密布如麻。两个画面在脑中重叠——企业的痛点和田间的困境,不正是产教融合最好的课题吗?

■ 产教融合的“破壁实验”

我将课堂搬进车间,带着5名学生开始了在学院实训室和润物生物科技公司实验室的来回穿梭。紫外分光光度计下,学生郑祎格盯着274nm处吡唑醚菌酯的测量数据突然惊呼:“董老师,十二胺的作用可能被我们低估了!”翻出3年来的278组实验记录,发现我们一直在关注碳纳米管的表面改性能提高耐雨水冲性能,忽略了十二胺可以渗透进脂质层这个重要因素。3个月后,当《一种吡唑醚菌酯纳米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获得发明专利证书时,3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在企业生产线转化应用,新增产值超1000万元。企业导师老张感叹:“这帮孩子改写了我们车间的生产日志。”

“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教会学生用数据与大地对话。”我在实训报告上这样写道。

面对鲁西南地区耕地土壤退化、农药利用率低的痛点,我和学生背着检测仪跑遍鲁西南37个乡镇。在嘉祥县一片承包地,农户老李扯着发黄的麦苗苦笑:“专家说秸秆还田好,可这虫害比往年多了三成!”学生在田埂上架起便携实验室,45天记录1200组土壤数据,终于发现虫卵激增与农药释放、水分散失、菌群减少之间的关联,研发的“多功能土壤调理剂”突破“控农药、锁水分、聚菌落”三大技术瓶颈,在汶上、金乡等县推广2000余亩,实现作物增产18%、农药减量35%。

学生王艳捧着样本说:“原来,科研真能改变生活!”这一刻,我知道创新的种子已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后来,当《农药纳米微胶囊技术》专著校样稿摆在案头时,我特意在扉页加了一句话:“本书献给那些允许我们把试验田种‘废’的农民兄弟——教育者的躬耕,永远需要大地的宽容。”

■ 科教融汇的“双向奔赴”

“带学生搞这么多专利,不怕耽误教学吗?”曾有人问我。“我们的检验检测实训室里正运行着简化版的纳米微胶囊检验设备。企业捐赠的废弃设备被我们改造成教学模型,专利技术拆解成12个实训模块。”我笑着回答,“而且在人才培养上,通过‘车轮课堂’‘项目导师制’等方式,学生还可以接触到企业真实的项目。”

2024年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上,学生小李仅用4分钟就优化了试验条件。他说:“我在车间里‘真刀真枪’练过,参数早刻进肌肉记忆里了。”我想:这就是技术反哺教学的“化学反应”吧!

在指导学生备战“互联网+”大赛时,我带着团队3个月内完成36次路演模拟。在我看来,竞赛场上必须用足这样的“笨功夫”。有一次,已经修改到很晚了,王艳团队的商业计划书中“市场渗透率”数据仍偏差0.3%,我坚持推倒重算。有人不解,我说:“没有99%的完美,只有100%的全力以赴。”最终,团队斩获省赛金奖,学生捧着奖杯说:“董老师的‘较真’,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我坚持把科研数据编入讲义,因为这些数据是田间长出的“活教材”。当课本上的“控释曲线”变成学生亲手绘制的虫害消长图,当“纳米载药量”对应着农户实测的增产数据,那些曾让人昏昏欲睡的公式突然有了温度。2024级学生司玉钊在作业本上写道:“原来,不需要等到毕业,我们现在就能改变世界。”

在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的过程中,我也常被年轻人的创造力震撼。曾有学生在调试设备时提出“碳纳米管改性法”,这一方法将微胶囊包封率提升至86.9%。这让我意识到,当把真实项目带进课堂,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产业需求时,职业教育便能激发出学生的无限潜能。而校企对接正是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桥梁。

当学生在实训日志里写下“董老师的手掌总有洗不净的泥土色”,当合作企业把“产学研特别贡献奖”颁给教学团队,当看到比赛领奖台上学生流下的眼泪,当收到农户寄来的增产感谢信……我知道,这份“躬耕态度”正在职教沃野上长出新的春天。

(作者系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副主任)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