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让时代苏醒
美育浸润计划是我国教育改革中一场深刻的美学觉醒,不仅仅在实践中展现出跨界融合的广阔潜力,更在理论上实现了质的突破,点燃了时代的审美意识与创新力。
美育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在新文科建设中扮演着打破学科壁垒的关键角色。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将科技与音乐深度融合,解锁教学的“AI密码”:创建了“音乐与科学联合实验室”,专注于音乐与科学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联合我省多所院校,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音乐表演教学改革”项目,构建人工智能赋能音乐教育的发展共同体,并成功获批“2024年山东省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教学改革项目”。音乐学院还将和浪潮集团共同建设创新平台。
美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戏曲的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多维度作用。音乐学院实施音乐数据建设,开展音乐数据标注工作,开发“非遗音乐数字化保护系统”,收录濒危乐种的声纹数据。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唱腔质朴婉转、方言韵味浓厚的吕剧;也有被誉为“600年前流行曲”,保留大量元明俗曲曲牌的柳子戏;更有唱腔慷慨激昂,俗称“舍命梆子腔”的山东梆子;以及流行于淄博一带,因由“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而得名的“五音戏”等戏曲瑰宝。此外,学院系统性推出10门核心课程,构建起贯通古今的美育价值体系,使悠久的传统艺术在当代美育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使命,美育承载着深远的意义与责任。音乐学院精心打造了“爱心音乐厅”“高雅音乐工程”“音乐筑梦”等公益音乐项目,并通过“三下乡”、文化书院进社区、服务黄河沿岸等一系列活动,催生出多元化的美育实践模式:与多个县、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构建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机制。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进行美育培训,积极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等综合改革实践。多年来,我们以专业力量滋养地方音乐教育,地方又为我们提供优质生源,从“单向输送”转向“共生共创”,最终形成健康且可持续的音乐生态环境。
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哲学沉思,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时代呼唤,我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歇。美育研究既延续着“礼乐相济”的文化基因,又回应着“美好生活”的时代命题,在中华美育精神的创造性发展中奏响新时代的宏大乐章。
王歌群,男高音歌唱家,中国民盟盟员,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声乐系教授,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