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美育 美育,让时代苏醒 家住黄河边——滨州莲华学园“五韵黄河”主题话剧展演小记 坚持“四个完善”,构建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新格局

第7版:美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美育
07
【美丽校园】

家住黄河边——滨州莲华学园“五韵黄河”主题话剧展演小记

□ 王鹏

滨州,因黄河而兴。黄河穿城而过,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使得这片土地农业繁荣,物产丰富。夏季,黄河两岸绿意盎然,田野里麦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气息。秋季,金黄的稻谷和硕大的果实挂满枝头,农民们忙碌地收割,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黄河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而且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与历史。

滨州莲华学园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以话剧的美育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黄河、感受黄河、赞美黄河。在滨州大剧院“五韵黄河”主题展演中,学生们纷纷登上舞台,为大家呈现了异彩纷呈的黄河文化新景象。

“五韵”开新篇

家住在黄河边的莘莘学子,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朝夕相伴。黄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每滴水中都承载着无数个故事与传说。若要在舞台上再现这种磅礴气势,演员们必须深入理解黄河的文化内涵,塑造好每个细节,厚重的黄河情怀才能直抵观众内心。

滨州莲华学园围绕“我与自然”“我与自己”“我与社会”三大关系,构建“五韵黄河”主题,下设“黄色乡土河”“绿色生态河”“蓝色科技河”“古色底蕴河”“红色革命河”五个篇章,分别探究黄河的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科技文化、地域文化与红色文化。要求每名师生理解一个概念: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年历史积淀孕育了独特的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立根铸魂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思考一个问题:为何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窗外亦是课堂。师生带着问题与思考走出教室开展“研黄之旅”,探寻黄河文化精髓,打破学科壁垒,融通多重学科素养。

新学期开启“礼赞黄河”第一课。师生共同绘制壮美的黄河图,领略九曲十八弯的雄浑气魄;在齐诵黄河诗篇、共吼黄河号子、同唱黄河金曲的铿锵韵律中,感悟黄河文化奔涌不息的精神血脉。

开展“大美黄河”观摩活动。文化长廊里陈列着学生创作的黄河泥塑与剪纸艺术品,鲜活呈现黄河民俗的厚重底蕴。每面墙壁都在诉说黄河故事,每个角落都浸润着黄河文脉,行走其间,俯仰皆见大河风华。

共话黄河情

话剧节终于拉开帷幕。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古装,手持道具,重现古代黄河岸边的生活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的土地。学生以最亮丽的方式释放青春的活力,在耀眼的聚光灯下展示自己的才艺。

“黄色乡土河”篇章呈现的是话剧《兵法传千古》,讲述的是在这片千年沃土上,曾涌现出的无数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智谋先贤们留下的兵法宝典,在后世的诸多经典战役中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威力。这场穿越千年的对话,带领观众领略战场上的风云变幻。

“绿色生态河”篇章呈现的是话剧《安居黄河滩》,讲述的是村干部小安引领村民安居乐业,精心构筑黄河生态家园,成功探索出一条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的光明坦途的故事。

“蓝色科技河”篇章呈现的是话剧《看见·非遗》,讲述的是大学生鲁滨放弃大都市待遇和优渥的工作邀约,毅然返乡振兴故里产业的故事。他与伙伴们同心协力、互相启迪,在黄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传承黄河文脉、守护国家非遗,书写了别样精彩的人生篇章。

“古色底蕴河”篇章呈现的是话剧《大禹治水》,讲述的是大禹为了消除水患,常年在外奔波,与民众一起经历风雨,三次路过家门却未曾入内,最终制服洪水,成为圣王的故事。他的治水智慧和精神,如同奔腾的河流,惠及后世万代。

“红色革命河”篇章呈现的是话剧《黄河,黄河》,讲述的是母亲河滋养了无数革命英豪,发生在他们身上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为守护家园、复兴民族而英勇献身。先辈们的壮烈事迹,犹如黄河奔腾的怒涛,激励我们坚定不移地向着祖国辉煌的未来奋勇前行。

剧终意未了

随着舞台灯光缓缓暗下,观众席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话剧虽然落幕,但黄河的故事、演员们对黄河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却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走出剧场,人们依然沉浸在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感受着黄河儿女的坚韧与担当。

“《少年英雄》中的红梅村主任、《榜样雷锋》里孩子的母亲、《看见·非遗》中与鲁滨携手传承非遗文化的小文——这些都是我在话剧舞台上诠释过的角色。话剧不仅仅让我绽放光彩,更让我蜕变成长:从最初机械地背诵台词,到逐渐融入个人思考,最终能与角色展开深入灵魂的对话。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每场演绎中拔节生长。”四年级(2)班学生丁玥童说,“话剧让我遇见了崭新的自己。未来,我渴望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塑造更多鲜活的角色,勇敢突破舞台上的自我。”

“通过参演每年学校的话剧表演,孩子体验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并在每次的角色扮演中不断成长蜕变。换位思考让她懂得,只有为他人着想,才能深入体会角色的喜怒哀乐与行为动机。演绎话剧使她逐渐成为一个更丰富、更完整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孩子在阳光般的自信中茁壮成长。”丁玥童的妈妈说。

“每次戏剧展演都让我深切体会到团队的力量。虽然我只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在戏剧探究中,不同学科的教师会聚一堂,始终站在学生的视角反复研讨、精心策划。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顿,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当看到学生在话剧舞台上动情歌颂黄河时,那种幸福感难以言喻。每个人的课本或许相同,但成长轨迹却独一无二。”教师王爽说,“戏剧展演如同五彩的光芒,为学生铺就绚丽多彩的成长旅程。”

落幕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终结,反而成为学生艺术生涯的崭新起点。每次谢幕都化作滋养心灵的养分,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生根发芽,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表达。舞台上短暂的绽放,培育了持久的自信与创造力,让每名学生都敢于在人生大舞台上追逐更广阔的梦想。通过戏剧的熏陶,学生不仅收获了艺术素养,而且将家国情怀内化为行动的力量,继续以青春的热情书写黄河故事的新篇章。

《大禹治水》剧照

《安居黄河滩》剧照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