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孔孟之乡 悟 “杏坛遗响”
公元前500年前后,一次伟大的精神觉醒,几乎同时降临地球的三个地区:中国、希腊、印度。这是人类史上思想超越的黄金时代,更是当今主要文明的精神原点。这就是所谓的“轴心时代”。
在轴心时代里,中国诞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先哲,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活。“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至圣先师孔子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诸多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亚圣”孟子在《孟子·尽心上》里,最先提出“教育”二字。孔孟思想作为中国教育的“思想源头”,地位毋庸置疑。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到“孔孟”一游,实属天大的遗憾。于是,就有了我这个夏天的孔孟之乡研学游。
圣人之道逾千年,“杏坛有遗响”。暑假的“三孔”,游人如织,游学、研学的大小朋友满眼都是。当然,也不乏外国友人的面孔。千年文化之熏陶,当地人人可导游。据导游介绍,有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纵轴为主,横轴为辅,拥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二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等464间建筑的孔庙;有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三堂六厅,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拥有厅、堂、楼、房463间的孔府;还有占地3000亩,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我国唯一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堪称碑林艺术宝库的孔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向后人传递诉说着圣人不朽的思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感受最深的还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官学衰微,孔子创办了第一所“私学”,开始收徒讲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又有十哲。开设什么课程呢?“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课程,可谓德、智、体、美、劳俱全。怎么教学开课呢?一曰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年龄大小、资质高下,平等公平接受教育。二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性、才能、特点,因材施教。以孔门十哲为例,“德行,颜渊”。三曰志士于道。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博学而笃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四曰启发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举一反三”由此而来。且孔子所灌输的知识,全部都是和弟子的讨论对话。颜回赞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启发式思维,让众弟子学起来“欲罢不能”。五曰言传身教。不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还要求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言教”,在于说理。“无言之教”,在于示范。而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贡称赞:“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六曰学无止境……
一天游完“三孔”,夜宿曲阜“圣城”。次日一早,驱车23公里,即抵达“孟府”。
作为孟子故里,近年来,邹城以“重走孟母三迁路”为核心品牌,破解研学课程同质化难题,探索“文化+教育+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构建“听、观、触、演、悟”立体体验链。
通过研学游走,一路听,一路学,一路看。我深刻感受到,孟子的教育思想烁古耀今,非常值得回味,主要有:一曰良知善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个“善端”,是人所固有的。通过教育,“明人伦”“扩善性”,要启发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二曰深造自得。要深入地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三曰盈科而进。学习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四曰教亦多术。强调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教法上不能千篇一律。五曰专心致志。孟子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之气节,民主精神之激发,崇高境界之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六曰浩然正气。“大丈夫”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孔孟之道等影响世界的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思想光亮,特别是学无止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深厚的教育思想,不但扎根中国、融通中外,而且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思想。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游走孔孟之乡,看着不同肤色的人们一起感受“孔孟之道”,探寻中华教育的思想之源,心中顿时涌起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教育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学细悟、守正创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立足本职、务求实效,把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坚守“三尺讲台”的创新贡献。
(作者单位:平阴县教体局体育事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