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峡山区:“五育融合”构建综合素质培育新生态
近年来,潍坊市峡山区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构建起全面、多元、动态的综合素质培育体系,取得显著的育人成效。
“榜样领航工程”强化价值引领。峡山区将德育置于“五育”之首,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区15所中小学累计开展“优秀毕业生牵手学弟学妹”分享会36场,邀请考入名校的毕业生回校交流,覆盖学生超2.3万人次;常态化开展“身边的榜样”评选,形成“班班有典型、校校有标杆”的正向激励氛围。如峡山凤凰学校通过“学长领航计划”,引导学生制定“三观成长档案”。问卷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榜样的力量显著提升了自身的责任意识。
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核心抓手,构建“一育引领+多维融合”课程体系。该区开发“峡山湖生态科考”“传统工艺创新设计”等跨学科主题课程37门,累计开展沉浸式游历课程124 次。如,峡山双语小学组织了“峡山湖湿地生态探究”活动,联动科学、语文、艺术等学科。教师带领500余名学生完成水质检测、生态诗创作、湿地保护装置设计等任务,生成调研报告89份。在这一体系中,智育不仅作为知识传授的主渠道,而且成为融合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键枢纽。以真实问题为起点,通过跨学科项目整合多领域知识,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在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融通与思维进阶。
实施“健康峡山”行动计划。该区中小学实现“每日1节体育课+2次大课间”全覆盖,开发攀岩、橄榄球等个性化体育课程28门;建成心理健康发展中心15个,为2.1万名学生建立动态心理档案,2024年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137场,学生心理测评合格率达95.6%;特色品牌活动成效显著,如连续举办5届的“体育美食节”累计吸引2.1万人次参与趣味运动会、营养膳食设计等项目,学生的体质健康优良率明显提升。
构建“学科渗透+实践展演”美育模式。各学科教师累计挖掘美育元素,如数学教师通过“黄金分割与建筑美学”专题课,让抽象知识与审美感知结合;全区年均举办书画展、校园艺术节等活动15余场,2024年“美育成果展”展出学生作品520余件,其中剪纸、陶艺等非遗传承类作品占35%。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成长,建立“艺术素养成长银行”,学生可通过参与活动积累“美育积分”。潍坊实验中学一名学生凭借12项创作成果,成为全区首位“美育之星”。通过学科渗透,美育不再是艺术学科的“专属领地”,而成为所有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在不同课程和情境中表达美、创造美、评价美。
打造“一班一品”劳动教育矩阵。全区中小学开发“智慧农业实践”“传统手工艺工坊”等校本课程17门,建成劳动实践基地17个。如,郑公实验学校开发了“田园课堂”,实现“每班一分责任田”的目标,学生参与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等全过程,每年收获蔬菜50余公斤,部分收益用于公益捐赠。2024 年,该区劳动教育达标率达 98%,多名学生在全市劳动技能大赛中斩获奖项。
峡山区各中小学校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实践,建立起全面、多元、动态的综合素质培育体系,不仅促使学校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而且以可量化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五育融合”对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的促进作用,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深度融合,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