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写作教学如何突围?
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为其融入教育领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目前,语文写作教学正处在教学变革的关键阶段,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语文写作教学领域,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短板,同时贴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写作教学变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资源整合与拓展能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写作思维。人工智能的跨领域资源整合能力与动态引导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写作思维的固化模式。人工智能可根据写作主题生成学科融合型写作资源包,还会通过“逆向创作引导”激发思维活力,引导学生跳出单一写作路径,培养“多元构思、个性表达”的创造性写作思维。
其次,教学模式创新与互动性增强。传统语文写作教学遵循“教师讲授写作方法—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课后批改反馈”的线性模式,存在教学周期长、反馈滞后、学生参与被动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推动教学模式向“动态生成式”“协同探究式”转型:一方面,构建“人工智能前置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人工智能实时反馈—师生协同优化”的闭环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创新“跨时空项目式写作教学”模式,让写作教学从“单一课堂”延伸为“多元场景下的协同探究”。
再次,教学效率与评价科学性提升。传统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常因耗时的机械性评改工作,导致教学设计与思维引导的精力被严重占用。而人工智能可承担大部分重复性评改任务:依据预设的多元评价指标自动生成作文评分与个性化评语框架,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呈现班级写作问题热力图,输出精准学情分析。教师无须陷入机械劳动,可将精力集中于核心教学环节,例如针对AI识别的共性问题设计“叙事类文本细节刻画”专题课,或结合学生习作中的创意亮点进行深度指导,构建“人工智能减负、教师增能”的高效教学模式。这一改革不仅仅回应了“双减”政策对减负增效的要求,更通过技术赋能重构了“教—学—评”一体化闭环,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实践路径。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写作教学实践可通过以下途径具体实施。
一是情境化预学搭建,人工智能驱动课前认知奠基。以单元写作主题为锚点,人工智能构建“文本情境+生活联结”的预学体系。如教学“游记写作”前,人工智能推送地域适配的高清实景影像,如乡村学生匹配本地古村落画面、城市学生匹配历史街区素材等,同步关联《徐霞客游记》选段、现当代游记名篇的“场景描写片段”,并设计“3分钟微任务”,如“标注片段中‘感官描写’的用词,尝试仿写家乡场景”等。学生完成后,AI实时反馈“描写维度是否完整”,并推送同类型修改示例,为课堂写作筑牢“感性认知+方法预习”的双重基础,契合语文“先感后悟”的教学规律。
二是支架式写作辅助,人工智能适配课中写作痛点。针对学生写作中的瓶颈,如立意浅、结构散、表达空等,人工智能提供“阶梯式思维支架”。写议论文时,学生若卡在“论据衔接”上,人工智能会推送“分论点+论据+过渡句”的结构化示例,并提示“可结合你的生活实例替换论据,如用‘社区垃圾分类’替代‘城市环保政策’,更显真实”;写记叙文时,人工智能实时识别“抒情大于叙事”问题,弹出“细节补充引导”,如“此处写‘妈妈很辛苦’,可加入‘她手上的茧子蹭着我的脸颊’这类细节,使情感更具象”,既避免技术替代创作,又精准破解“言之无物”的痛点。
三是双轨制评改落地,人工智能减负与教师增能协同。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评改+教师深度点评”的分层评改机制。人工智能优先处理字词错误、标点误用等问题,生成“基础错误清单”,并统计班级高频问题;教师则聚焦语文核心评价维度,针对人工智能标注的“创意亮点”深化点评,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生成的“学生能力图谱”,设计个性化补练任务,实现“效率提升”与“评价深度”的平衡。
四是思辨性训练深化,人工智能触发思维碰撞。围绕语文写作的“辩证思维”培养,人工智能搭建“多视角论证”训练场景。在写作“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时,人工智能推送正反方典型观点,如纸质阅读的“沉浸式体验”、数字阅读的“碎片化效率”等,并生成“反向思辨任务”,如“若你支持纸质阅读,尝试写出3个数字阅读不可替代的优势,再反思自身论点的局限”;学生完成初稿后,人工智能模拟“读者提问”,倒逼学生突破单向思维,契合语文教学对“思维深度优于语言华丽”的追求。
五是跨域资源适配,人工智能定制个性化素材库。人工智能依据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构建“分层+在地”的写作资源池。对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推送“句式模板+浅易素材”;对高阶学生,推送“思辨性素材+文学化表达范例”,如写“成长”时,关联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哲理句+挫折与顿悟”的论证片段等;针对地域差异,为乡村学生匹配“乡土散文选段+本地民俗资料”,为城市学生匹配“都市随笔+城市文化案例”,让资源真正服务于“接地气、有个性”的语文写作。
在人工智能环境中推动语文写作教学革新,对于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成效有着重要价值。这要求教师提高数字技术素养,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入教学实践,真正让数字赋能教育教学变革。
(作者单位系滕州市龙泉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