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非遗剪纸数字时代“青春化”的关键密码
红纸裁云、指尖生花,非遗剪纸承载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却在当代面临传承的“双向困境”:一边是传统创作依赖经验积累,青少年难跨“从构思到呈现”的技艺门槛;一边是手工剪刻受限于精度与效率,复杂纹样的呈现常因操作误差失色,让年轻群体对这门古老手艺望而却步。
如何让剪纸从“指尖的技艺”变为“可参与的生活艺术”?淄博市科技馆给出的答案是“科技搭桥”,以科技赋能非遗剪纸,开展馆校联合研学活动,探索出“AI创作—激光雕刻转化—非遗落地”的技术融合路径,用数智工具为传统剪纸注入新活力。
这一实践的核心,是构建“创意落地—实体转化—场景融合”的完整闭环。AI技术先打破了“创意表达”的壁垒——技术团队并未将AI当作简单的绘画工具,而是对绘画模型进行定向数据优化:通过输入主题元素素材,强化模型对场景的语义理解与情感视觉转化能力。如青少年想表达“军人站岗的坚毅”,只需输入“军人+朝霞+钢枪”等关键词,AI便能生成多版细节完整的草图,几分钟内即可完成从“想法”到“数字草图”的转化,让创意落地效率大幅提升。
数字草图要变为实体剪纸,激光雕刻完成了关键一跃。针对宣纸、卡纸“薄且易损”的特性,技术团队经多次测试形成“微能量控制”方案:精准匹配激光功率与移动速度,让能量仅作用于纸张表层,既实现镂空切割,又避免碳化破损。数控激光雕刻机的“数字路径转译”功能更是实现了毫米级精度,3至5分钟即可完成中等复杂程度作品,效率较传统手工提升数十倍。
真正让技术与非遗“双向扎根”的,是馆校联合的实践场景。淄博市科技馆与中小学校联动,让青少年全程参与“创意构思—AI生成—激光雕刻—作品完善”全流程。教师同步做“技术+文化”双引导:在讲解AI语义理解、激光能量控制原理的同时,解读剪纸纹样寓意。比如,祥云纹的吉祥内涵、回字纹的绵延意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传统纹样表达现代主题”。有学生以“航天员出舱”为主题,用AI融合传统窗花形制与航天元素,激光雕刻精准还原舱体细节。最终,作品既有“剪花如蝶”的非遗韵味,又有“逐梦星河”的时代气息。
这场融合并非“技术替代传统”,而是“工具激活创新”。它的亮点在于突破了“技术+非遗”的表层叠加:AI与激光雕刻并非独立工具,而是形成“数字创意—精准转译—实体呈现”的闭环,实现对创作全流程的赋能;传承方式也从“师傅带徒弟的技艺模仿”转向“青少年主动创作的创新思考”——学生不再是被动学剪刻,而是思考“如何利用关键词传递情感”“如何让传统纹样接现代地气”,在操作中自然生发出“技术能帮非遗留住经典,也能让非遗换新颜”的认知,更让这一实践成为“科技+教育+文化”融合的基层样本。
有人问:“激光雕刻的精准线条,是否会失去手工剪纸的‘温度’?”当我们看到青少年捧着自己用AI构思、激光雕刻的剪纸作品,认真讲述纹样里的传统寓意时,答案已然明晰:技术从未替代传统,只是用更易亲近的方式让青少年触碰到剪纸的文化内核。AI的创意赋能与激光的精准转译之外,不变的是剪纸里的文化基因;而这份“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或许就是非遗在数字时代“青春化”的关键密码。
(作者单位系淄博市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