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我的从教故事 结缘黄河三角洲 教育的掌纹:三十五载春风与裂缝里的光 守护生命的三次成长

第8版:我的从教故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我的从教故事
08

结缘黄河三角洲

□ 夏江宝

做科研、教学生、带团队,我始终遵循心中的准则,将传承与践行真理贯穿始终。从初涉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研究,到带领团队突破难题;从课堂上传授知识,到引领学生投身科研实践,我将对学术的敬畏、对教育的热忱融入日常,以实际行动立德立言,为黄河生态保护与人才培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 在黄河三角洲的艰苦探索与成果转化

与黄河三角洲的结缘,要从2007年刚入职滨州学院(现山东航空学院)说起。那年7月,刚博士毕业的我,原本专注于干旱瘠薄山地的林业生态修复研究,满怀着对科研的热忱踏入高校,一心想在科研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可是,一次黄河三角洲之行彻底改变了我的科研轨迹。望着那片白色盐碱地和退化湿地,我虽满心迷茫,却坚定了扎根此地搞研究的决心。选择研究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生态保护,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而转型之路困难重重。当时,学校省级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刚成立,人员少、任务重,容不得我慢慢适应新领域。还没来得及把理论知识学扎实,我便被安排到滨州市沾化区再生水恢复退化芦苇湿地项目的实地调研现场。

野外调研的日子充满艰辛。白天,我和同事们在芦苇丛里艰难采样,深一脚、浅一脚,还被蚊虫叮咬;晚上,我加班学习理论、整理标本、记录数据。条件恶劣,馒头上爬满苍蝇、虫子,抖抖接着吃;衣服被暴雨淋湿,拧干继续干。但这些磨炼让我的理论知识渐丰,科研灵感频现。此后10多年,我一心扑在科研上,穿梭于野外和办公室之间,忙起来常常忘却周末,春节假期也常将时间用在查资料、做实验、改本子上,同事们因此戏称我为“拼命老夏”。

多年来,我始终痴迷于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研究,力求科研成果服务社会。针对芦苇湿地退化、贝壳堤生态保护、滨海盐碱地低效林改造等问题,研发多项关键技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12个教科研实践基地,服务社会项目达50余项,推广植被恢复和保护技术超1万公顷,有力地支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在教学一线的耕耘与传承

18年来,我一直坚守教学一线,承担多门课程教学。其中,“生态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我还担任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黄河三角洲高校生态农业概论》录像教材的主讲教师,每学年都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在多年的生态学实习教学实践中,我融入专业、学生兴趣和区域特色,构建“理论教学、野外实习、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组织编写了《黄河三角洲生态学野外实习教程》,完善实验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契合行业和地方需求的生态学人才。

我坚信“教学和科研并举、立德与育人并重”。面向本科新生,我举办科普和仪器认知讲座,助力他们考研,以言传身教激发他们对专业的热爱。连续多年担任学生暑期学校的指导教师,带领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各类科研活动,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到野外监测、实验室分析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成长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科研人才。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植我心。近年来,我培养了21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多名本科毕业生以第一作者在SCI收录期刊、CSCD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多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SCI收录期刊、高质量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我深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在教育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 凝聚力量,共攀科研高峰

作为山东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我提出和推动了党支部“党旗红·科研红·生态美”的特色品牌建设,以“红色党建”助力“绿色生态”,真正实现了党建促科研。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教师团队中,我牵头制定《生态学重点建设学科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为团队发展筑牢根基。坚持人才引育并举,我每年都会精心指导青年博士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在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团队成功入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我带领团队立项国家级项目43项、省部级项目4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2项,授权国家专利33项,出版著作5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组织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25场。6年内引进优秀博士23名,博士教科研绩效占比由2018年的0.23%提高到目前的68%;培育学科骨干8名,指导青年博士获批“泰山学者”、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等省级重点工程创新团队4个。

选择做一名教师,责任神圣;选择做一名生态人,使命光荣;选择做一名科研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和团队将继续把科研的“根”扎在脚下泥土,把育人的“魂”献给身边学生,把管理的“情”融入日常细节,把服务的“心”照进学校每个角落,坚持立德树人、科研报国,继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奉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山东航空学院教授)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