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三次成长
——我的23年从教路
二十三载春秋,我从医学院毕业生成长为一名护理教师,在教育路上完成了三次蜕变。每一次转身都是对“教师”二字更深的领悟,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故事。
■ 从白袍医者到持证园丁的蜕变
23年前,我从医学院毕业,怀揣着满腔热忱走上讲台,每天精心准备护理学基础课程,站在讲台上一板一眼地复刻大学课堂的模样。直到那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实训考核日——平日里练习娴熟的学生竟在操作时面色苍白、指尖发颤。我困惑地询问缘由,一名学生怯生生地说:“老师,您要求完美的样子让我们害怕犯错。”
这句话犹如惊雷唤醒梦中人。我开始意识到,那些被我奉若圭臬的“标准化流程”,那些要求学生逐字背诵的操作术语,那些自以为是的“严师风范”,竟在不经意间筑起了师生间的心墙。恰逢学校组织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学习教育学理论的过程令我如醍醐灌顶: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而是春风化雨的滋养;教师不应做知识的搬运工,而要成为点燃智慧的火种。
当我把“静脉输液”课搬到模拟病房,当考核标准从“流程完整度”转向“人文关怀度”,当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实践场,我亲眼见证了奇迹的发生——曾经战战兢兢的学生眼中开始闪烁自信的光芒,他们的操作不再机械重复,而是带着温度的专业展现。这种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让我真正领悟到:教育最美的风景,是看着学生超越老师时脸上绽放的笑容。
■ 从专业教师到双语领航的振翅
如果说第一次转身让我领悟了教育的本质,那么第二次跨越则是在专业领域的全新突破。当学校决定在护理专业(英语方向)推进教学改革时,我深知,这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升级,更是为学生打开国际视野的重要契机。
2003年,我被选派前往澳大利亚QUT护理学院进修半年。在那里,我系统学习了国际前沿的护理理念和教学方法。但回国后真正开展双语教学时才发现,用英语精准传递专业知识远比想象中艰难。那些与The Fundamentals of Nursing原版教材较劲的深夜,那些反复打磨双语教案的周末,支撑着我从大学英语六级提升到雅思7分——这不仅仅是分数的跨越,更是专业能力的重构。
当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援外医疗队医学英语培训任务交给我时,面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们,我既感责任重大又忐忑不安。为不负重托,我选择赴美国韦伯州立大学继续深造。在异国课堂上,我主动选修4门本科、4门硕士课程,坚持与当地学生完成同等强度的学习任务——从小组研讨的唇枪舌剑到凌晨三点的论文修改,最终以全A成绩结业,医学英语排名全班第二。当护理院长Susan在学院会议上特意给我20分钟让我分享国内的护理教育,当我的照片出现在学校招生手册上时,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中国教师专业精神的印证。
当收到学生从国外发来的消息,说她们用中国护理技术为国际患者缓解病痛并考取国际护士资格认证时,我的自豪油然而生。这让我深切体会到:教师的价值,在于搭建起知识与实践的桥梁,让中国医疗智慧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
■ 从专业深耕到跨界开拓的突围
如果说前两次转身是专业能力的纵向突破,那么这次跨越便是教育使命的横向拓荒。2021年,当学校建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时,我接下专业负责人聘书时的手心沁着汗——这个被社会寄予厚望却招生遇冷的领域,首届仅3名学生自愿报考。
面对教室里迷茫的面孔,我带着养老教研室的教师团队转型开发“老年人常用照护技术”等5门新课。那些在养老机构调研的周末,那些与康养中心的人员一起反复修订的实训手册,那些凌晨还在修改的认知训练沙盘教具设计图,都在践行我们养老教研室团队对学生的承诺:“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从心底尊重这个职业。”直到带着学生给失智老人做音乐疗法时,班里最调皮的男生红着眼眶说:“原来,握着爷爷、奶奶的手比打游戏通关更有成就感。”我们的眼眶里都泛起了泪光。
3年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得越来越好,2024级迎来了1名从其他专业转来的学生。专业还增设了1个与山东女子学院联合培养的专本贯通班,学生及家长对这个专业越来越有信心了。
若问什么是教育的力量,我会带你看看援外医疗队队员编著的双语著作,听听养老院里学生带着爷爷、奶奶开展活动的欢声笑语,摸摸那本被翻烂的The Fundamentals of Nursing——这些平凡的点滴,正是一名普通教师最珍贵的勋章。
(作者系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