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教共体让城乡教育更优质均衡
在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征程中,城乡资源差异始终是绕不开的“必答题”。安丘市青云山小学党总支联合大盛郚山中心学校党总支,以“组织共建、师资共育、资源共享”的“三共”模式破题,构建起覆盖5300余名学生的校际教育发展共同体,用扎实的实践与亮眼的成效,为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共体样本”。
青云山小学与大盛郚山中心学校党总支联合体是该市教共体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安丘市根据学校特点成立了11个教育发展共同体,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同体7个,高中与初中共同体4个,逐步构建同学段横向沟通和小初高纵向衔接机制,推动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党建强基,从“物理组合”到“化学反应”,筑牢协同发展“根与魂”。在安丘市,几所学校党总支打破“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以“党建链”串起“发展链”,通过联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典型选树、纪律作风培训等12项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协同发展筑牢思想根基。今年以来,共同体培育出3个“五星级党支部”,推动校际文化从简单的“校际联合”转向“理念共振”,真正实现“1+1+1>3”的聚合效应。正如青云山小学党总支书记蔡风虎所言:“党建不是‘软指标’,而是把各校拧成一股绳的‘硬抓手’——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发展动力更足了!”
师资共育,从“壁垒阻隔”到“活水流动”,激活教师成长“原动力”。针对城乡师资水平差异这一关键短板,共同体以党员骨干教师为“破局者”,创新组建跨校“党员名师工作室”“先锋教研团队”“青蓝接力工程”三大平台,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联合教研及学生帮扶活动,推动优质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度共享。截至目前,共同体累计开展跨校教研活动12场,覆盖教师160余人次,成员校教师专业素养显著提升——农村校教师获市级以上奖项从年均5项跃升至16项,为薄弱学校注入“源头活水”。“过去,我们只能‘闭门造车’;现在,跟着城里名师磨课,课堂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大盛中心学校一名青年教师的话语道出了共同体对教师成长的实质赋能。
资源共享,从“单向输送”到“双向共赢”,铺就教育公平“暖心路”。在党组织统筹下,共同体搭建起“课程资源库+精品课例+优质师资”三大共享平台,让农村孩子同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现在,我们的音乐课也能跟着城里名师学习唱歌,教室里经常传出笑声!”郚山镇一名学生家长的话语是资源共享最生动的注脚。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共享不是“输血式”帮扶,而是通过“平台共建、机制共融”实现“造血式”发展,让优质资源在流动中持续增值。
“安丘市教共体发展的实践证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以党建为引领打破体制壁垒,以机制创新激活资源效能,以共享思维实现协同共赢。其‘三共’模式既包含党组织联动、名师团队跨校交流、资源平台共建等具体操作路径,又贯穿‘理念融合、能力提升、成果共享’的核心逻辑,为县域城乡教育破解均衡难题提供了‘可操作的路线图’。”安丘市教体局副局长张振升介绍。
如今,安丘的“党建红”正持续点燃“教育蓝”——从每名师生绽放的笑脸,到农村校100%的艺体课开课率;从教师获奖数的3倍增长,到家长满意度98%以上的提升,每组数据都在诉说: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的平均主义,而是“强基赋能”的共同成长。这一实践,正为基础教育战线提供着“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的改革启示,也在更广范围内凝聚起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共识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