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思政课”有颜色,那一定是“红色”——山东财经大学“社会实践三千计划”育人记
暑假,烈日炎炎,回到老家费县的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23级学生王家强一直在忙碌,与学术指导教师庄爱华以及4名团队成员反复商量由他担任队长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红色金融北海银行为例”团队暑期怎么开展调研,包括订票、住宿安排、车辆对接等,事无巨细。
学校“社会实践三千计划(进千乡村、千企业、千社区)”自2015年正式启动,该活动“覆盖全员、贯穿全年”,至今走过了10个年头。把“红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已成为学校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办学追求和行动遵循。
深耕校园主课堂,把红色道理讲深
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莹和团队成员为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2018年起进行了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率先录制了线上课程,让学生将理论、案例、实践紧密结合,经过课堂展示、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4个环节,大幅提升了抬头率、点头率和参与率。
近几年,马院围绕4门主干课精编了24个高水平主体教案,征集了400多个教学案例,探讨了500多种教学和学术观点,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让思政课“活起来、热起来、火起来”。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课前播报”“历史上的今天”等活动让学生关注现实并走进历史。课堂展示以全员参与、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演绎历史场景,话剧、微电影、辩论会、讲演、唱歌等“00后”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一而足。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揣测历史人物的心理,增强了情感认同,对红色道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反映井冈山红色银币故事、抗战时期的红色税收、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随军银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税收等一幅幅图片、一张张表格、一部部珍贵的历史影片和历史资料中,学生尹宏桥看到了革命先辈为救亡图存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图文光影中重现的一段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让她和同学们发出了“哇!原来,我离历史可以那么近”的感叹声。
在一个又一个的情境体验中,徐莹和同事们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用“小火慢炖”的方式将知识掰开揉碎传授给学生,彰显了思政课的影响力。
将红色资源“活教材”转化为立德树人“营养剂”,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拓展社会大课堂,把齐鲁红色文化讲透
学校成立了齐鲁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实践思政研究所,把红色会计文化融入课堂,把陈列品变成教材,让红色标杆树起来。
2021年以来,会计学院精心打造红色会计展,分为“红都瑞金、星火燎原”“延安圣地、星耀中国”“算盘账簿、胜利保障”等6个主题展区,详细介绍了红色会计的发展历程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党史底蕴,树立强烈的职业诚信责任感。目前,300余平方米的红色会计展览馆正在设计布展中。
今年4月以来,财政税务学院“红色税收文化赋能齐鲁革命老区的多维路径和青年实践研究”校级重大团队的6支子团队60名成员,分别前往济南、淄博、枣庄等地现场调研。在参观调研山东省齐鲁税史馆后,实践团队总队长徐泽军感慨道:“通过深入了解史料背后的生动案例,我对红色税收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有了更清晰、全面的认识。”
学校还举行了2025年暑期“三千计划”社会实践暨“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组建1787支团队,1.6万余名学生参加,900余名教师从选题、组队、调研、成果转换等角度为学生保驾护航;32名优秀毕业生奔赴新疆、内蒙古、云南等地开展志愿服务,9名研支团成员赴贵州、青海续写支教新篇章。
挖掘梳理校史资源,把红色故事讲活
校史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科书”。红色校史既是脉络清晰、艰苦奋斗的奋进史,也是不断孕育和弘扬红色精神的文化史。自1948年10月建校起,红色基因便深深地镌刻在师生的血脉中,成为学校砥砺奋进、薪火相传的力量之源。以红色资源“活教材”打造立德树人“强磁场”,成为学校近年来培育时代新人的新创举。
2024年4月以来,学校通过深挖史料、开展寻访、系统研究佐证了一个重要史实:1948年10月,以华东财经办事处会计队为基础成立的“山东省立商业专门学校”是山东财经大学的办学起点。这所学校是因建设新中国需要而成立的一所培养城市财经管理干部的“抗大”式高等学府。校长由时任山东省财政厅厅长顾准兼任。顾准主导的课程体系与师资传承,为后续整个山东财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培养了大批财经干部和人才。
今年7月1日,是当代著名会计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学校创校校长顾准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为此,学校举行了顾准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引发社会媒体广泛关注。这一举措把校史资源用起来,让校史人物立起来,让红色故事活起来,赓续“商专”文脉,厚植家国情怀。
红色基因的有机传承,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