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教育智慧 赋能高质量发展 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滕州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滕州作为鲁南教育高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善城善教、学在滕州”品牌建设目标,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激活教育动能,在扩优提质中厚植教育根基,在“五育并举”中培育时代新人,走出了一条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一、深耕实践:滕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成效
滕州教育始终坚持“稳中求进、难中求成”的工作基调,在党建引领、资源供给、师资建设、育人模式、改革赋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党建为统领,筑牢教育发展“压舱石”。坚持“大党建、大思政、大育人”理念,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全过程。一年来,新建党组织8个,招录专职党务工作者12名,创建省级党建品牌示范学校3所,25个基层党组织获两级市表彰,“党建+教育”融合模式持续深化。在思政教育领域,完善市领导联系学校思政工作机制,获批第二批省学校思政“金课”立项课程1门,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1项,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同时,以“清廉学校”建设为抓手,推进专项整治,324处校园食堂实现自主经营,260所学校纳入统一配送平台,守护教育公平底线。
以资源优化为基础,夯实教育公平“基本盘”。持续加大教育投入,让“好上学、上好学”从期盼变为现实。去年,5处改扩建项目建成使用,省级优质园覆盖率达62.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逐步化解。在高中教育领域,今年新增高中学位2400个,其中公办高中学位1650个,滕州三中获评省级特色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职业教育创新突破,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成立刚果(金)-班·墨学院,入选中国-东盟技术人才合作项目首批建设单位,构建了“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教体系。
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激活教育创新“动力源”。深化“三名”工程,举办“三名”论坛4期,城乡交流教师1000余人,形成“城乡互动、梯队发展”的师资格局。组织56名优秀校长参加省级研修,24名小学校长赴名校跟岗,在教师学科基本功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表彰22项,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2节。涌现出省道德模范刘真标等先进典型,3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评全省优秀教师,形成“教育家精神引领、骨干群体支撑”的教师发展生态。
以“六声”教育为载体,构建“五育并举”新格局。“六声”教育(琅琅的读书声、沙沙的书写声、热烈的辩论声、嘹亮的歌声、运动场上的呐喊声、快乐与幸福的笑声)作为滕州育人特色品牌,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一年来,举办各级体育赛事、文艺会演900余项,参与学生80余万人次,获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获国家级及以上金牌18枚。读写育人成效显著,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入选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滕州一中辩论社获2023华语辩论“世界杯”大赛高中组季军。体教融合深入推进,新增1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所学校入选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育人目标。
以改革创新为牵引,释放教育治理新效能。教育评价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增值性评价被确立为省试点项目,131个案例入选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经验,小学一至二年级“乐考”方案获全省特等奖。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实施信息技术小初高贯通式培养,1人获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一等奖,6人获中学生数学联赛山东赛区一等奖。教育服务持续优化,推行义务教育招生“一网通办”,开通“亲情校车”93辆、服务学生近7000名,“假期快乐成长营”公益托管、“美丽女孩”精准帮扶行动获国家和省级推广。
二、经验启示:滕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滕州教育的实践探索,本质上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其核心经验可概括为“四个坚持”,推动了县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准教育发展方向。始终将教育置于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战略位置,连续18年将学校建设纳入政府“惠民实事”,出台《关于实施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的意见》等文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的教育发展格局,确保教育政策的连贯性和执行力,为解决资源布局、师资配置等难点问题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群众急难愁盼。从群众“好上学”的基本需求,到“上好学”的更高期盼,滕州教育始终将民生导向贯穿始终。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扩大优质学位供给,破解“入学难”;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强镇筑基行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通过校园食堂自主经营、校车服务优化,解除后顾之忧,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改革创新驱动,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以“破立并举”的勇气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评价体系上,突破“唯分数”倾向,构建增值性评价体系;在育人模式上,打破学段间壁垒,探索小初高贯通培养;在师资管理上,深化“县管校聘”改革,促进城乡教师流动;在职业教育上,创新“班·墨学院”国际合作模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活力。
坚持系统协同推进,构建育人生态共同体。将教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力量:推进“教联体”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深化家校社共育,在全省推介典型做法;开展儿童青少年健康护航行动,实现初中以上学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全覆盖,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支持教育”的良好生态。
三、使命担当: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滕州力量
作为县域教育的实践者,滕州将立足自身特色,锚定“1263”工作思路,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聚焦优质均衡,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施6处中小学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滕州一中三期、育才中学续建工程秋季投入使用,逐步化解“大校额”难题。深化“强镇筑基”“强校扩优”行动,提升城乡学校融合发展体建设质量,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区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建成教育数据可视化中心,通过“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深化育人改革,培养“时代新人”。持续擦亮“六声”教育品牌,实施体教融合、美育浸润、劳动促进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推进强科培优行动,与国内知名高中、重点高校共建优质生源基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现专职教师全覆盖,培育学生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筑牢成长“安全线”。
强化师资建设,涵养“教育家精神”。深入推进“三名”工程,设立60个“三名”工作室,辐射带动500名以上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优化教师补充和流动机制,通过“县管校聘”改革实现师资动态平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评选,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治理效能,彰显“教育温度”。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增值性评价体系,探索“五育并举”的评价机制,破除“唯分数”倾向。优化教育服务,推进“平躺睡”午休设施改造全域覆盖,扩大“假期快乐成长营”公益托管覆盖面。深化“双减”政策落实,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更有温度。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滕州教育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续擦亮“善城善教、学在滕州”品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滕州智慧”和“滕州力量”。
(作者系滕州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