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我的从教故事 实践出真知:二十载教学改革的躬耕态度 以仁爱笔触晕染“心眸”之光 用爱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第6版:我的从教故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我的从教故事
06

实践出真知:二十载教学改革的躬耕态度

□ 刘培德

又是一个新学期,我站在讲台上,看到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光芒,恍然间将我拽回20年前那个相似的午后——彼时,刚从企业工程师转型为教师的我,也是这样被年轻的目光灼得心口发烫。二十载光阴流转,正如照在讲台上的阳光,随着时间慢慢转换,明亮而悠长。

我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梦想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播知识,为社会撒下希望的种子,每堂课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每次讲解都是智慧火花的碰撞。我希望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素养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1991年,我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后,机缘巧合之下踏入了浪潮集团。那时的我,就像一棵刚刚破土的幼苗,在技术的广阔天地里拼命汲取养分,从初出茅庐的学生逐渐成长为高级工程师。繁忙的工作使我顾不得回应心中对“教师梦”的呼唤,直到2003年,我在浪潮集团已带出了一批批工程师,他们足以应对各种新型产品的设计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此时的我才终于有时间再次回想我的“教师梦”。天赐良缘,山东经济学院(现山东财经大学)给了我机会。

初入高校,我怀揣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未来教学工作的无限憧憬,踏上了全新的征程。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尽管我在企业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但面对一群充满求知欲的年轻人,如何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成为一项全新的挑战。

教育需要翻译,要把二进制代码转化为青春能理解的语言。于是,我拿出了自己积累的工程日志,尝试“项目浸入式教学”,把脱敏后的企业项目改造成课程案例。当学生发现书本上的理论方法竟能如此流畅地解释现实问题时,课堂开始发生神奇的变化:他们不再只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问,主动去探索。那年冬天,我带着学生裹着大衣在实验室里设计方案、搭建模型,申请到入校以来的第一个重点项目。随着工作的越发深入,我们与浪潮建立了可靠互助的校企合作关系,将合作的国家级大项目融入我们的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思政的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终于可以走进企业领略“象牙塔”外的世界。

20年间,我的教案从厚厚的讲义变为动态更新的“案例库”,教室从四面白墙拓展到智慧化实验室,但始终不变的是藏在课件里的锦囊:真实项目驱动、跨学科思维训练、工程伦理培育。通过主持的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加大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我们建立了模型算法库、数据资源库、教学案例库,实现了科研与教学资源的良性转化;另外,我们不断将科研攻关内容拆解为小任务,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和团队老师们成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则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称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去年教师节,我的一名学生来校举办讲座,他也为高校教师,我们当年一起参与的项目在讲座中作为经典案例被反复解读。“刘老师当年在代码里写的注释‘永远为使用者多想一步,永远为后来者多走一步’,现在是我们课题团队的信条。”听到这句话,我欣慰地笑了,十几年前播下的那些种子终于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

我曾经认为,技术的进步是最重要的,但后来发现,人才的培养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看着智慧决策实验室里调试模型的学生,我的答案越发清晰:工程师创造的是产品,而教育者塑造的是未来。那些在图纸上精心绘制的不仅是项目书,更是年轻人认知世界的思维图谱;那些在实践里反复打磨的不仅是方法,更是创新者改变世界的勇气。当我看到曾经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时,那种满足感是任何报酬都无法替代的。

教育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旅程,它不会立竿见影,却能在岁月里留下最深的痕迹。从浪潮办公室到三尺讲台,从企业工程师到高校教师,变的不仅是身份,更是对“工程师”三个字的理解。

这条路,我会带着20年前的初心继续走下去。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