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爱笔触晕染“心眸”之光
一天上午,我站在讲台上整理化妆刷时,教室后门外传来一声迟疑的“报告”声。抬眼望去,一个穿着黑色棒球服的少年垂着头,额前碎发几乎遮住了眼睛,松垮的书包斜挂在肩上。那年深秋的早晨,转校生小明就这样闯入了我的视线。
作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班主任,我见过许多因中考失利而迷茫的孩子,但小明的情况尤为特殊,档案显示他曾在高中休学一年。他经常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周遭的欢声笑语仿佛与他隔着一层毛玻璃——当同学们握着粉底刷热烈讨论妆容时,他总将脸埋在臂弯里,任由额前的碎发在课桌上投下一片阴影。他上课迟到、打瞌睡并拒绝参加运动会入场式排练,在上修眉课时趴在工具台上补觉,甚至连最基本的仪容仪表都不合格。我每次找他谈话,只换来一句敷衍的“知道了,老师”,像飘落在深潭的枯叶,激不起半点儿涟漪。
面对这样一名“问题学生”,我并没有急于批评指责,而是先了解他的过去。通过与小明的家长沟通,我得知,他休学一年的原因是心理压力过大。昔日的同窗已奔赴高考“战场”,他却因休学被迫按下暂停键,这让他感到自卑和难过。他觉得自己落后了,甚至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原来,小明的种种表现并非因为他懒惰或叛逆,而是因为他内心的自卑和迷茫。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对生活和学习都失去了动力。
不过这个总将帽檐压得极低的少年,虽然在课堂纪律簿上留下斑驳记录,却在人际关系的画布上绘出独特的笔触。
他其实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孩子。他虽然不爱说话,但待人接物很有礼貌,与同学相处时非常真诚。在班级匿名互评卡上,“最温暖存在奖”的墨迹洇染着这个少年不为人知的细腻——原来,他总在值日生请假时默默补位,会在雨天把伞塞给路远的同学。他像一株静默的蒲公英,将善意藏进绒毛般的细节里。
有一天,学校开展了化妆造型服务活动,我特意让小明担任组长兼美发师,负责协调组员的工作。在接过服务绶带的那一刻,他微颤的指尖让我坚信他可以做好。他表现得非常出色,不仅把任务分配得井井有条,还主动帮助组员解决困难。服务活动结束后,他的组员们纷纷夸他“靠谱”“有领导力”。那一刻,我看到了小明眼中闪烁的光芒。
从那以后,我决定以朋友的身份与他相处。我经常在课后找他聊天,聊他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打算。起初,他对我还有些戒备,但渐渐地开始敞开心扉。他告诉我,他其实很喜欢形象设计专业,但因为觉得自己落后了,所以不敢投入太多精力。
我抓住这个机会鼓励他:“小明,你知道吗?你其实很有天赋。你在造型服务活动中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你的潜力。只要你愿意努力,就一定可以追上甚至超越别人。”听到这些话,小明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低声问:“老师,我真的可以吗?”我坚定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小明开始慢慢改变。他不再迟到,上课时也认真听讲,甚至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在班级活动中,他总是积极参与,还主动承担一些组织工作。他的仪容仪表也变得整洁得体,整个人焕发出自信的光芒。更让我欣慰的是,他对专业课的学习越来越投入。每次化妆课上,他总是第一个完成作品,并且精益求精,不断改进。他还主动找我,表示要努力补习文化课,争取在毕业时取得好成绩。
有一次,班里组织了公益活动,小明主动报名参加。活动结束后,他兴奋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今天帮一位老奶奶理了发,她特别开心,还夸我手艺好。我觉得自己真的很有价值!”听到这些话,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知道,那个曾经自卑、迷茫的小明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小明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师者从不是高举火炬的领跑者,而是蹲下身来的掌灯人;我们要用理解拭亮蒙尘的棱角,以信任浇灌蛰伏的嫩芽。
如今,小明已经成了班级同学的榜样。他不仅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还用行动影响着身边的同学。每次看到他自信的笑容,我都感到无比欣慰。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使命就是用仁爱之心去点亮每名学生的心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那个曾独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少年教会我:教育从不只是修剪枝丫,而是以仁爱为土壤,唤醒每粒种子独有的生命图景。真正的仁爱,是相信所有寒冬都是花期前的蛰伏。那些被定义为“问题”的枝丫,或许正是突破冻土的春芽;所谓“落后”的年轮,终将成为滋养未来的根系。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修剪,而是蹲下来倾听生长的密语,这时候,教育的真谛便悄然显现。
(作者单位系青岛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