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从中国潍坊到刚果民主共和国金沙萨,距离1.15万公里;三次农业援非,近30个月的异国坚守,我用自己的故事践行了“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片土地,一颗匠心能够温暖两个大陆”的生动理念,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弘道追求。
2009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当中国农业援非工作进入实质推行阶段,我的专业特长找到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受商务部委派,我有幸成为赴刚果(金)进行农业技术援非的专家之一。这一去,便开启了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
“难忘的第一次啊!”每每回忆起首次援非之行,我总是感慨万千。初到非洲,我们便遭遇了重重困难。高温酷暑,蚊虫肆虐,疟疾盛行,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物资奇缺,物价高昂,出行不便,生活上的一切都需自力更生。土壤贫瘠,种源和生产物资匮乏,语言不通,都给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障碍。
然而,这些反而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们分工协作,克服重重困难。每天,我带领着当地人早出晚归,利用简单农具开垦那片对我来说陌生的土地,规划着未来的农田,播下希望的种子。我天天趴在田间地头,认真观察研究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精心进行田间管理。从播前准备到最终作物收获,每个生产环节,我都一丝不苟。整地、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收获,每个生产措施,我都手把手地教给当地的农民和学生。
2009至2010年,一切从零开始。经过坚持不懈努力,我们试验种植了4个玉米品种、4个花生品种、2个大豆品种,还从赞比亚引种了6个品种,试验种植面积达到3.5公顷。令人欣慰的是,各种作物长势良好,性状、品质和产量均呈优良。我们获得了试验种植和示范推广的成功,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第一次援非大功告成,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作满满的成就感。
2012至2013年,我再次踏上非洲这片热土,这次的工作重点是“农作物良种繁育”和“农技人员培训”。我们增加了农作物的种植种类,致力于选育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同时,还加强了对当地农技人员的培训,共培训1000多人次,培养优秀农技人员100多名。通过耐心讲解和示范,当地人逐渐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随着工作效益的不断显现,当地政府官员、社会民众纷纷前来考察观摩,我铺设的“农田捕虫池”受到他们的广泛认可。当地政府多次举行中国项目组农作物良种赠送发放仪式,并将这些良种推广到全国四大农场种植。这些活动通过媒体报道,在当地引起巨大反响。一位对中国带有偏见的记者在亲眼看见示范项目取得的显著成效后,摘掉了“有色眼镜”,在知名报刊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大力称赞中国农业援非事业。那一刻,我深知,我们的努力不仅是为了推动当地农业发展,更是在展现中国的友好与担当,推动中非友谊的发展和深化。
两次援非,虽然饱尝了远离祖国、亲朋的情感孤独,忍受着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生活不便带来的困扰,但我心中始终怀着神圣使命、牢记祖国嘱托。在遥远的非洲大地上,我展现了中国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在刚果(金)人民心中播下了中非友谊的种子。
有追求就会勇往直前。2015年,中刚双方达成了“土壤肥力检测技术”联合研发的合作意向。我第三次远赴刚果(金),深入田间地头采集土样,进行肥力检测;同时,开展技术培训,传授先进的土壤肥力检测和改良技术。我的付出让我第三次获得了“突出贡献外国专家”的称号。援非工作获得了广泛认可,潍坊职业学院授予我“优秀援非专家”称号。这些都成为我进一步前行的不竭动力。
“农业人的使命不分国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对专业最好的致敬。”回国后,我发表了《刚果 (金) 农业发展状况与中国农业援非模式探究》等9篇论文,主持山东省对外科技合作项目“中国与刚果(金)土壤肥力检测技术联合研究与开发”、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农业类专业群技术援非与国际化办学‘一体两翼三步’协同模式研究与实践”等,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援非实践是专业教育的试金石,更是教学改革的催化剂。从非洲广袤土地到潍职三尺讲台,我始终坚持将田野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将技术攻关升华为课程创新素材。“一体两翼三步”的“潍职模式”,正是10年援非实践凝结的智慧结晶。未来,我将继续在“职教出海”中夯实专业根基,在教改实践中创新育人模式,在服务职教发展和国家战略中锤炼本领,培育更多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新农人。
(作者单位系潍坊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