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35年前,踏着夏末清晨的露珠,我步入了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门,成了一年级14名听障学生的班主任。从此,我的生命与这些“折翼天使”紧紧相系。三十余载时光流转,我始终坚守“以仁心润泽无声,以专业启迪生命”的教育初心,在寂静中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特殊孩子大多从小时候就离开父母,寄宿在学校。我以仁爱为底色,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化作晨昏间的细碎温暖:晨光熹微时教初入学的学生铺床叠被,检查助听设备是否正常;暮色四合时,为失禁的学生换洗衣物;天气骤变时,叮嘱学生加减衣物;流感肆虐时,为学生测温喂药。
我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日记”,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日常需要以及细微的进步……家长们常说:“孙老师,您比我们更像孩子的妈妈。”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我用自己琐碎日常的关爱筑起了一个温暖的港湾,成为他们成长路上坚实的依靠。
教听障学生发音说话、掌握语言,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与爱心。为了让他们掌握发音要领,我手绘发音器官图,用手势模拟发音器官的运动轨迹,一个音重复示范无数次。有一天,当重度听障的小陈植入人工耳蜗后,他突然抓住我的手按在自己的喉结——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声带振动,他眼里闪烁的光芒让我热泪盈眶。
学生的进步同时也激励着我不断学习,我考取了高级康复师执业资格证书,执教的课程获国家、省、市级优质课,主持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教学经验在多个会议上交流,主编及参编多部教学著作。
随着学生慢慢长大,听觉障碍会让青春期的心灵风暴在无声的世界里掀起更猛烈的海啸。部分学生会产生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影响学习和生活。
虎头虎脑的小宇特别聪明,可有一段时间,他频繁欺负同学、顶撞师长、与父母拳脚相向。原来,他正被暗暗作祟的嫉妒心理困扰。我们便约定每日来一场“心灵茶歇”,在操场的小花园中交换秘密:他用石子画下对弟弟的羡慕,我用手语和他谈心。经过一年半的耐心交流,现在的他情绪越来越稳定。
部分听障孩子出生于残障家庭,父母文化的缺失造成沟通壁垒,家庭教育功能萎缩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只有用智慧与爱心搭建沟通的桥梁,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才能帮助残障家庭走出雾霾。
我以星火点亮希望的灯塔。30多年的时光,无数个日日夜夜,学生的成长与蜕变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我用爱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让他们也能在阳光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作者系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