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协同育人 实施“四联工程” 构建多样态“教联体”——枣庄市第十五中学多维探索协同育人有效路径 昌邑市:“教联体”创新实践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共筑教育优良生态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社区教育驿站”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第7版:协同育人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协同育人
07
【同向同行】

实施“四联工程” 构建多样态“教联体”——枣庄市第十五中学多维探索协同育人有效路径

□ 梁健

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致力于建构以学校为主导的全环境网格化立德树人模式,增强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在医校联通、警校联动、馆校联结、家校联合等方面加强部门协同配合,积极构建多样态“教联体”,解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医校联通: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解决部分学生沉湎网络电子产品、与父母关系紧张、心理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大等问题,学校通过“教联体”平台,积极联系卫健部门、高校和社会心理机构,成立了“心理健康研究会”,构建了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心育体系。

“通过参加心理团辅活动,我的学习压力减轻了,感觉自己像一个气球,释放的那一刻真切体会到情绪的宣泄是多么畅快淋漓!”近日,学生王一然在参加“多彩团辅嘉年华”活动后这样感慨道。“近3年来,研究会为300余人次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免费心理辅导服务,使170余名心理异常的学生平稳度过了‘困惑期’和‘危险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负责人孙妍妍介绍。

警校联动:打造和谐平安校园

近年来,少年暴力事件、涉校安全事故引发大众的关注。学校成立阳光少年关爱指导中心,积极探索“1+3”警校联动模式,其中,“1”是学校,“3”是派出所、法院、检察院,构建起“校家警护学模式”。每天上学、放学,校门外“红袖章+红马甲+大檐帽”联合护学行动成为一道保障学生安全的亮丽风景线。

对于“问题少年”,指导中心围绕“环境整治、人格建设、建档管理”三个方面,积极与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联动,聚焦生活环境、法治环境、网络环境定期开展整治工作。通过课堂渗透、个别谈话、法治教育进校园、模拟法庭、观看警示教育影视片、参观拘留所等方式,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形式新颖的活动中。针对“问题少年”建立“一生一档”,联合司法部门、社区对处在违法犯罪边缘的青少年进行控制型预防和改造型预防。近两年,已帮助转化重点群体学生35名,让168名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

馆校联结:促进家乡资源活化运用

研学是一种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多元化的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关工委、家委会牵头,联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场馆等部门,突出课程浸润、活动体验、亲子互动,探索形成了“五工程+四路线”家乡文化传承路径,构建了具有鲜明枣庄特色的新时代研学体系。

“五工程”即“上好枣庄精神课程、讲好枣庄历史故事、观好枣庄红色电影、唱好枣庄红色歌曲、用好枣庄社会实践”五项育人工程;“四路线”是指“国防教育基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红色基因传承线)、“枣庄学院——市科技馆——锂电池工业园”(新时代发展线)、“山亭石板部落——冯卯镇新农村改造——微山湖红和湿地景区”(乡村振兴线)、“台儿庄运河古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台儿庄李宗仁纪念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线)四条研学路线。

“枣庄是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名人荟萃,教育资源丰富。通过常态化开展‘四大经典路线’研学活动,让‘行走的思政课’成为‘会呼吸的课堂’。”学校德育主任孙召斌说。今年4月至5月,该校组织500余名师生赴枣庄市国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近 800名师生参加了“走进枣庄学院”这场融合理论探索与实践体验的沉浸式成长之旅。

家校联合:为家庭教育提供精准服务

“不是玩无人机,就是鼓捣编程,你靠这能考上重点高中吗?”日前,在家长培训会上,一段“亲子互动式”情景剧演出中的母子对话,让在座的家长陷入沉思。“没想到,家长学校还可以这样上。原来,都是专家在上面讲;现在,我们也可以上台发言、表演了。”七年级学生时玥晗的家长说。

为激发家长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联合妇联、法院、属地高校等单位,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会。研究会相继开发“专家报告式、情景再现式、亲子互动式、案例剖析式、采访对话式、现身说法式、正反辩论式、教材导读式”八种家长学校讲堂授课形式,让家长在喜闻乐见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熏陶下提升育人能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微系统”,家访能帮助教师了解家庭对学生行为、心理的影响,是构建“家校共同体”的基础。通过实践探索,学校总结了家访“三精准一注重”工作法:精准收集受访学生信息,精准定位学生及受访家长需求,精准做好帮扶跟进;注重沟通艺术。面对防御型家长、“问题学生”家长、文化差异家庭,避免“法官式评判”和“教师爷式灌输”,必要时寻求社区、民政部门、司法部门等机构协助。学校还构建了“主题式家访、菜单式家访、云端家访、社区联合家访”四种家访模式。通过家访,畅通了家校沟通渠道,获得了家长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家庭、学校、社会都不错位、不缺位。

好关系成就好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随着数以万计的家长、社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常态化参与协同育人工作,家校社从“合伙人”到“共同体”,从原来学校的“一厢情愿”变成家长的“心之所向”,形成了“双向奔赴、相互成全”的新局面。

学校通过“教联体”平台,积极与卫健部门和社会心理机构等联动,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团辅,通过紧密配合与协同行动,学生在集体实践中深化彼此信任,共同成长进步。图为学生在参加同心鼓趣味活动。

(图片提供: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