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协同育人 实施“四联工程” 构建多样态“教联体”——枣庄市第十五中学多维探索协同育人有效路径 昌邑市:“教联体”创新实践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共筑教育优良生态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社区教育驿站”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第7版:协同育人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协同育人
07
【破壁探索】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社区教育驿站”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 刘芝莲

202411月,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其中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今年217日,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家校社协同育人角度浅析“社区教育驿站”这一“教联体”模式的时代背景,并探究其深入推广的基本思路和任务目标。

“社区教育驿站”的时代背景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学校教育,忽视了社区和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教育驿站”是为满足当下教育需求而设立的教育服务平台,青岛、临沂等地已经有了积极探索。比如,73日,由青岛科技大学团委牵头主办的“百万大学生进社区”青岛市北区校地共青团协作社区服务揭榜挂帅活动举行,青岛科技大学团委、共青团市北区委、市北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街道的有关人士共同参与,开启了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奔赴”,推动青年智慧在基层治理中落地生根。今年暑假,沂水县以“教联体”为纽带,整合多部门资源,创新教育活动形式,通过“家校协同、馆教协作、社教同频、警校合作”四大路径,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暑期育人生态圈,为青少年打造了一个安全、充实、有意义的成长空间。815日,临沂沂河新区社会发展中心携手长安路社区开展“幸福沂河·携手共进”结对共建活动,邀请暑假在家的孩子们走进影城,观看了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南京照相馆》。通过观影,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段沉重历史的伤痛,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社区教育驿站”的基本思路

基于时代背景和教育现状,建议由县区党委、政府牵头,教育部门提供技术和政策指导,以城市街道办事处作为实施主体,依托逐步成熟的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或者城市社区居委会)作为活动阵地,设置公益性“社区教育驿站”,作为城市社区功能定位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

在硬件打造方面,将城市社区综合服务用房作为活动阵地,由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牵头,协调区级教育体育部门、群团妇联及街道办事处等单位提供资金或物资支持,设置娱乐围栏、滑梯、阅读书屋等,供幼儿或学生免费使用。

在软件服务方面,鼓励县区教育体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等选调精干力量,通过家庭教育志愿服务等方式进驻驿站,提供儿童看护、作业辅导等公益服务;还可以定期邀请公检法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心理咨询行业的专家教授,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举办专题讲座。

“社区教育驿站”的任务目标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运转不畅,三大主体承担的育人职责呈割裂状态,缺乏居中协调的主体平台及运作机制。应以城市社区为依托设置“社区教育驿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托管照看、特长培训等教育服务,实现以下三个任务目标。

解决学生接管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大量农村家庭学生跟随父母来到城市,选择在城区学校就读。但是家长工作时间与学校作息时间存在一定冲突。“社区教育驿站”的设立是作为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和第三方辅导机构之外的补充,可解决这部分家庭面临的孩子接送不便、寒暑假托管难等问题。

优化立德树人环境。“社区教育驿站”设立后,还可以调动社区内的教育、医疗、文化部门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等成员单位的专家力量走进驿站,面向社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实现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完善深化教育改革。“社区教育驿站”可以涉及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更好地满足社区学生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同时,还可以开展青少年教育、预防校园欺凌等工作,建立和谐、融洽、稳定的家校社协作共育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通过这些实践探索与成效研究,助力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与社区融合发展,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实践能力、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还可为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和社区工作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提高“教联体”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系临沂长安路小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