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共筑教育优良生态
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一机制的深化不仅是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而培养人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搭建沟通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家庭应强化教育责任,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社会应拓展育人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不断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犹如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合力,让学校的智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包容相互交融,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良育人生态。
学校主导:搭建沟通平台
学校可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协同育人学习平台等,搭建起常态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沟通桥梁。家委会能够及时听取家长的诉求和建议,家长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工作安排。这种双向沟通机制不仅增进了家校互信,还为协同育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家校社协同育人学习平台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借助线上与线下互动,组织家长、教师和社区代表共同学习研讨。例如,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昆山西路第三小学通过搭建“沟通、互动、课程、资源、评价”五个平台,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还通过设立“家长学校”,推出特色课程资源库,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协同育人资源数据库,实现课程资源、图书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家长的教育素养,更有效增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性。
家庭参与:强化教育责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增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例如,邹平市黄山实验初级中学成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通过定期开展家访、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庭教育每月一讲、家庭教育微课等活动,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同时,学校还对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通过举办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论坛,提高班主任协同家长育人能力。此外,有些学校还通过制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负面责任清单明确家长在协同育人中的责任边界,确保家庭教育不缺位、不越界。通过这些举措优化家校沟通机制,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社会助力:拓展育人空间
社区、社会组织等应积极拓展育人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例如,山东多地建立了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实践教育营地,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延伸学校教育的功能。其中,潍坊市统筹校内和校外育人资源,建成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9处,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1处、基地1处,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26处,加速构建“以点带面、全域覆盖”的研学实践资源格局,提升研学实践育人质量。在社区育人功能方面,许多地方和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浙江省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创新“未来社区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文化共享、物理共建、智慧共融,打造新型教育单元。通过加强校社联通、校企融通,不仅有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见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的培养和灵魂的塑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有助于三方在育人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系邹平市黄山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