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绽芳华 “双减增效”结硕果——邹平市第一中学特色社团课程体系扫描
近年来,邹平市第一中学秉承“培养具有忧患意识、家国情怀、修齐治平、复兴担当、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有志青年”的育人目标,通过构建和优化“五育融合”特色社团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平台,实现了减负、增效的双重目标。
“自国家出台‘双减’政策以来,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育质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该校负责人表示,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五育融合、全面发展”为实施路径,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外活动、加强师资建设等举措,为学生营造了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将“五育融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是在学生社团活动方面,通过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自2021年起,学校将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学校专门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全面分管学生社团工作。学校党总支书记刘新成多次组织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成员及相关教师召开专题会议,深入探讨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与策略、特色育人课程体系建设的组织与落实,确保每项社团活动都能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为培养新时代综合素质优秀的青少年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刘新成还在全校教师大会中强调,要让社团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创新实践的热土,全力打造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环境。
2022至2024学年,学校在推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相继成功组建了涵盖科技、人文、理工、艺体、劳动、心理六大板块的43个学生社团,构筑起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课外成长平台。“图灵”编程社、“影评”文学社、“言值”辩论社、日语社团、“动态”几何画板社、“碳寻”生物社团、“影动”新媒体社、“金丝古韵”掐丝珐琅社等社团各具特色,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为确保学生社团活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学校陆续聘任了正高级教师张建新和高级教师郭凤广、田庆华、夏长叶等85名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还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热情。他们通过精心策划、认真指导,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社团活动体验。
学校积极推行学生自主选课制度,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加入心仪的社团。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社团宣讲,详细介绍各社团的课程内容安排、授课教师信息等,学生通过“邹平一中学生社团选课平台”完成自主选课,选课参与率均达到100%,实现全员覆盖。这不仅表现出学生对社团活动的热情与憧憬,而且深刻体现了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个性潜能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邹平一中学生社团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4年,学生参加了科普科幻作文大赛 、创新作文大赛 、“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普征文及演讲大赛等赛事,共获得市级以上奖项1068项。
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社团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024级(14)班学生张静茹加入“金丝古韵”掐丝珐琅社。她说:“从初次踏入这个充满传统韵味与现代艺术交融的课堂开始,我的成长轨迹便悄然发生了变化。这门课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用双手塑造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耐心、细致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无数次的尝试与修正中,我学会了面对失败时的坦然,以及从挫折中寻找灵感的宝贵能力。”
当墙绘涂鸦与校园廊柱优雅邂逅,当亲手栽种的蔬菜转化为餐桌上热腾腾的水饺,当校园生活被定格为一帧帧鲜活而永恒的记忆……社团活动织就了校园文化浓荫,搭建了师生沟通桥梁,也让家长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更是生活技能的培养和情感价值的塑造。
“学校将继续秉承‘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社团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新的社团类型和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更高质量的学习和发展平台。”该校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