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焕新艺 童心传非遗——菏泽市定陶区山大附中实验学校打造非遗美育新样态
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麦秆社团的活动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麦香。学生围坐在工作台前,手中拿着剪刀、镊子和白胶,专注地处理着手中的麦秸。这是菏泽市定陶区山大附中实验学校麦秸社团开展活动时的一个场景。
社团的指导教师穿梭在学生之间,耐心地指导着每个步骤:“麦秸画的关键在于选材和构图。麦秸要经过浸泡、剖刮、漂白等处理,才能变得柔软易塑。构图时要注意画面的层次感和色彩的搭配。”
社团依托学校特色农场资源与菏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秸画”,以“分层教学+创新实践”为路径,让麦秸从田间作物变身艺术载体,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创造艺术之韵,更在动手实践中实现对麦秸画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意革新。
社团的诞生源于多重契机。据介绍,该校拥有专属农场,每年麦子收割后,大量麦秸成为待开发的“艺术原料”。指导教师说:“菏泽麦秸画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麦秸为原料,通过剪、贴、烫、染等工艺创作艺术作品,蕴含着地方民俗文化与手工智慧。传承这门技艺,便是对本土文化根脉的守护。”
据介绍,社团初创时,学校教师对麦秸相关技艺都较为陌生。但为了带领学生叩开非遗之门,他们共同“充电”研学。大家一起在网络平台搜集麦秸画教程,从基础的麦秆处理、染色技巧学起;组团实地拜访非遗传承人,虚心请教传统工艺的细节要点;更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共同钻研——没有局限于传统麦秸画,而是创新探索更适合学生动手的麦秸编织形式,还将复杂技法拆解为易懂的步骤,合力制作配套教学视频与资源包,从麦秸筛选、晾晒到烫制、拼贴、编织,每个环节都配有清晰的演示文字。
同时,团队还设计了分层教学方案,根据学生年龄与动手能力差异,设置基础编织、创意造型、主题创作等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为系统化教学筑牢根基。
“麦秸艺术是土地与匠心的对话,我们要带着学生读懂这份对话,更要让他们成为新的‘传译者’。”指导教师的话语中满是坚定。
在社团课堂上,学生总是充满热情。课程教学遵循 “从易到难” 的节奏。低年级的学生先从简单的麦秸拼贴画入手,用麦秸条拼出花瓶、房子等趣味图案。掌握基础后,他们再尝试麦秸编织。灵巧的小手穿梭间,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灵动的小鱼便跃然指尖。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他们慢慢摸清了麦秸的韧性与独特纹理。高年级学生则挑战更复杂的创作:有的专注于精细编织,不仅尝试编出造型更复杂的动物,还动手编织麦秸扇子、麦秸帽子,在经纬交错间锻炼细致与耐心;有的则深耕麦秸主题画创作,用剪、贴等综合技法打造出富有层次感的麦秸画。不少学生还会主动从家里带来旧布料、小珠子,与麦秸搭配点缀,让作品更显个性与巧思。
社团还定期举办 “麦秸艺术展”,学生们的作品挂满展厅,从可爱的编织小物到精致的主题画作,品类丰富、创意十足,吸引全校师生驻足欣赏。
在一次次介绍与展示中,学生对非遗传承的认同感愈发强烈,创造美的信心也不断增强。
“从教师团队攻坚克难、钻研技艺,到学生用麦秸编织梦想、发现生活之美,社团不仅让麦秸这一田间作物焕发艺术生机,更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未来,这份 ‘麦秸里的美育’ 还将继续生长,为校园文化注入更多传统与创新交融的活力。”谈起社团未来的发展,学校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