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奋力奏响“向海而兴”海洋特色办学新乐章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构建“四轮驱动”财务管理新路径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携手海信共筑共建“一带一路”人才桥梁 我要带“宝马”到学校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产教融合看山东】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奋力奏响“向海而兴”海洋特色办学新乐章

□ 杨磊 张涛

清晨,在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海洋生物科普馆里,今年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正围着展柜中五彩斑斓的海洋生物标本驻足观察,专业教师细致地讲述海洋生态与人类文明的共生关系,一段“向海而兴”的崭新乐章欣然奏响。

这是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以“党建红”引领“海洋蓝”,将海洋特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校立足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构建起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育人体系,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文化浸润:构建多维育人体系,厚植海洋情怀

学校始终坚持“红蓝交融筑阵地”,有机融合了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绿色健康文化和金色工匠文化,引领师生深度体验“耕海牧渔”的文化底蕴和“向海而兴”的革命精神传承。在这里,海洋生物科普馆、舰船文化馆、海洋创新实训基地等场馆不再是静态的展示空间,而变成了鲜活的课堂——学生在舰船文化馆里触摸舰艇模型,体味甲午海战中中国军民的铁骨铮铮;在海洋创新实训基地参与增殖放流,体会“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智慧。

“课程浸润,实践锤炼,价值引领”的思政育人模式,让海洋特色“大思政”润物无声。学生在黄海海域开展增殖放流实践时,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教师讲解海洋生态保护的国家战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修造实训船时,思政教师融入“大国重器”的家国情怀教育。这种“做中学、学中悟”的模式,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坚定了“经略海洋”的信念。

原创话剧《佩瑜怀瑾》讲述了荣成籍“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英雄事迹,入选中国科协、教育部等五部门推广的科学家故事舞台剧全国优秀剧目,学生在编排和演出过程中,深刻理解了科学家精神。

产教融合:打造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产业发展

“这条鱼的保鲜处理流程还能再优化,我们使用超高压杀菌技术,既能保留营养,又能延长保质期。”在海洋食品智能加工实训中心,企业导师正带领学生攻克技术难题。这是学校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的日常场景。

学校紧密对接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围绕海洋渔业、海洋高端装备、海洋食品智能加工业、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经济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 “契合产业设专业、产教融合建专业、数实融合优专业、凝练特色强专业”,引领专业建设不断升级;“专业群+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群”的“两群融合发展”模式,推进了教学与产业同频共振。

学校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近5年,学生荣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753项,近90%的毕业生在山东省就业,30%以上的毕业生在威海市就业,成为区域海洋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师资建设:锻造“双师型”队伍,夯实育人根基

“既能在课堂上讲清楚船舶焊接工艺,又能在船厂解决实际技术难题。”这是学生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的评价。

学校制定了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专家5个阶段“阶梯式”发展标准,为每名教师量身定制成长计划。38处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流动站),让教师定期下沉企业一线——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教师在水产加工企业参与新产品研发,海洋生物医药专业教师在生物制药公司学习生产工艺。这种“实践—教学—再实践”的循环,让教师的技能水平始终与产业发展同步。

目前,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6%,拥有4名二级教授、10名国家级及省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2名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1名齐鲁首席技师、14名山东省技术能手,建有1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和2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同时,聘请威高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等深度合作企业的领军人才,参与专业(群)建设和课程开发;依托现场工程师培养教学改革,聘请行业企业工程师、技术专家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山东水运工匠学院聚焦高技能人才培育、职工技术创新,获批第一批省级工匠学院。2024年,学校聘任各类兼职教师273名,授课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51%,让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平台赋能:搭建创新服务载体,拓展育人空间

“在这里,我既能做实验,又能搞研发,还能和企业工程师一起攻关,感觉自己就是产业链上的一员。”在海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上,学生李海洋正在调试水质监测设备。这个集教学、实训、科研、保障于一体的平台,是学校服务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学校服务威海市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建设,构建“理事会+龙头企业+平台/基地+中小微企业”四方联动的海洋产业协同育人机制,与威高集团、中船等共建10个产业学院,订单式、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培养占比80%以上。与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共建2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成立全国低碳渔业与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等3个国家级、省级行业产业融合共同体。“1+4+N”创新平台体系撬动“四链”融合,建设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3个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0年以来,获得涉海发明专利90余项,实现专利转化700多万元。

“通过这个虚拟仿真系统,我们能模拟深海探测机器人的操作,比在书本上学直观多了。”在智能实训中心,学生正在体验“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管一体,师、生、机协同”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教师依托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平台、企业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任务实操、虚拟仿真相融合,虚拟船舶驾驶舱让学生提前熟悉航行操作。这种“教学过程任务化、学生学习自主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模式,让学习更高效、更具个性化。

(图片提供: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学生在学校海洋生物科普馆学习

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实训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修造实训

学生演出原创话剧《佩瑜怀瑾》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